雖然在沖擊top時又掉下來一次,但她抓緊時間繼續嘗試,最終在時間結束前完攀。

之後的三條線她延續了狀態,只有一條力量線因為生理期力量削弱的緣故沒有top,剩下的兩條甚至都是fash,一次嘗試就完攀!

攀石結束後,她的名次暫列第二,第一的是一名日本選手三木由裡,只有18歲,是日本極為少見的長手長腳選手,而第三名是前一天和飛羽聊過的恰莎。

中午休息時間,小潘教練明顯有些激動。

“你的技術和力量就不用我多說了,沒有短板。我覺得你最強的是意識和判斷,尤其早上第一條平衡線,你發現動態不行後立刻就轉成靜態。這些都是你強過他人的地方。”他趁著飛羽吃午餐的時間在一旁滔滔不絕,“這一天半的比賽看完之後,再結合我們之前收集的海外選手資料,這場比賽裡最後能對你造成威脅的人,只有斯洛維尼亞的恰莎,還有日本的由裡。下午的比賽決定了你們三人誰能奪冠。”

“奪冠?”飛羽放下叉子,無辜問道,“潘指導對我的期待可是不包含奪冠啊。”

小潘推了推眼鏡道:“可饒了我吧,你們倆不對付的故事已經傳遍攀巖中心了。且不說他是不是嘴硬,就算他真的對你不抱期望,你自己難道不想奪冠嗎?”

飛羽笑笑,沒有再繼續糾結:“那當然。對了,昨天你看了恰莎和由裡的難度賽嗎?她們表現怎樣?”

小潘教練的特長之一是選手分析,被問道這個他可就來精神了:“本來我想著別幹擾你自己的節奏,讓你專注自己發揮就行。你確定你想知道?”

“想。這點資訊不至於擾亂我。”

“好。恰莎和你一樣是六邊形選手,沒有短板,而且四肢很長,但人很瘦。她比你高3,卻和你一樣重,你想想看這是多大的優勢。而且她不愧是魔尊的同門師妹,幾乎沒有什麼風格的線路能難得了她。我個人覺得她的爆發力、指力、手腕和上臂力量在新一代女子攀巖選手裡絕對排得上名次。但她有兩個缺陷。”

“柔韌度。”飛羽毫不猶豫的說。

“對,柔韌度是其中之一。”小潘教練接上,“不過你怎麼知道?你在隔離區待著,又看不到她比賽?”

“我在隔離區看過她熱身啊,而且越是瘦子柔韌度往往相對越差,這個你沒聽說過嗎?”

“啊?誰說的?我沒聽過啊。”小潘無辜。

飛羽想起來自己是從小雨老師那裡聽來的。小雨教過無數學生,而鋼管舞又對柔韌性要求很高,所以飛羽相信她的話。

“我之前聽一位老師說的。當然這只是相對機率,要論絕對數字,柔韌性好的瘦子肯定也不少,不然哪來那麼多優秀的舞蹈演員。不過在舞蹈這種柔韌性是核心競爭力的專案之外,很多瘦長的人如果有短板,那很可能是這個。”飛羽解釋。

小潘似懂非懂,但繼續說:“好像挺有道理。不過我們繼續,她第二個缺陷,是因為胳膊和腿太長,增加了操控難度,有時是重心容易失控,有時是手掄起來的路徑太長,不能及時拍到點。”

小潘的解釋很直白,飛羽立刻就有了畫面。

絕大多數運動專案裡,高個子、長臂長腿都是毫無疑問的優勢。

但這優勢也可能在某些情況下變成劣勢。

以拳擊這類近身格鬥的專案為例,胳膊長自然攻擊範圍更大,可以在較遠的距離透過刺拳之類的方式擊中對手,而對手卻不一定能打回來,因為對手的胳膊不一定夠得到。

但這主要是在外圍站的情況下。長臂展拳擊手可以透過移動和刺拳來控制比賽節奏。

可一旦對手突破距離,進入近身戰,長臂展拳擊手反而容易陷入劣勢,因為胳膊太長難以快速調整姿勢,防守和反擊的效率會降低。

而且腿長的拳擊手重心更高,若被擊中面部,更容易失去重心跌倒。

攀巖裡一樣,長腿長臂展的選手往往被觀眾認為是天生攀巖人,別的選手需要動態才能甩過去的距離,他們往往原地靜態伸手伸腳就過去了。

可某些情況下,這也會帶來劣勢。

一種是重心與核心更難控制。長臂展的選手在伸展身體的動作中,需要花費更多的力量來控制核心或是小心的移動重心,這會大大增加她們脫落的風險。

另一種便是在動態動作中,因為手和腳移動的幅度過大,不容易精準的控制手和腳在準確的時刻落在準確的點,失敗率會增加。

當然,大部分情況下,長手長腳對選手來說還是優勢大於劣勢。可競技體育憑單場的成績說話,不排除這些選手在某場比賽中就是遇到了讓長臂展長腿變成劣勢的線路。

飛羽問小潘教練:“明白了。那另一位呢?日本的由裡,她也是長手長腳,她有這個缺陷嗎?”

“她反而沒有。她身高比恰莎還要高5,但她的體重比你們都重,是這場比賽裡最重的,有63kg。”小潘嚴肅的說,“更可怕的是,她屬於很少能見到的暴力肌肉型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