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6 章(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 46 章
平衡線之所以在當代攀石比賽的四條線路中佔有一席之地,是由於它的公平性——對所有選手一視同仁的變態,無論選手的技術和能力有多強,該無從下手的平衡線就是無從下手。
有時是根本動不了,有時則是站都站不住。
平衡線首先考驗選手的解題思路和心理素質。幾乎所有的平衡線都不能靠暴力破解,反而是類似腦筋急轉彎的巧思題。你以為要動態過去,其實得靜態;你以為要貼著牆壁緩慢移動,其實要在牆面上轉身加動態。
當選手發現自己設想的方法沒有成功,會面臨兩個選擇:堅持原有的方法直到成功,或是放棄前一個方法而去嘗試新的解法。
有時運動員堅持自己的解法,得到的卻是屢戰屢敗。
有時運動員決定換個解法,但仍然發現行不通,只得退回原來的解法繼續嘗試,反而耽誤時間。
尤其每條線只有4分鐘或5分鐘的挑戰時間。
這對運動員來說是極大的心理考驗:是相信自己的判斷和能力,還是把結果交給命運。
眼前的這條平衡線,就讓集體觀察線路的選手們産生分歧。
這條線的巖點橫跨一處z形夾角,分佈在三個面上,其中兩個面面向觀眾,都是130150度的仰角。兩個面中間切向夾了第三個面,同樣是個150度的仰角。
起步點分佈在正面觀眾的兩個面上,靠近地面。按照彩色膠條標識出的start點,這裡需要四點起步,雙手支撐在前一個面上的綠色六邊形柱體上,雙腳踩上第二個面上的三角體造型,以平板支撐的姿勢完成起步。
這一點沒什麼爭議,但下一個點就開始有了。有人說這裡要動態,有人說或許得靜態。
這個點在起步點手點的上方,乍一看距離很合適,但那是因為三個仰角牆壁帶上z字夾角産生的視覺誤判。可對選手來說,就算能判斷出這個點不像看上去那麼簡單,也只能到此為止,畢竟是站在地墊上觀察,不能站到巖點上切身體會。
飛羽站在墊子上,心裡也在犯嘀咕。這個角度必須得親自上去試才能知道。
飛羽第三個出場。
她再次觀察線路,從造型和巖點上殘留的鎂粉可以看出,前面兩位都選擇了動態發力方式,但再往上的造型看不出有新撲的粉,考慮到越往上的粉越不容易被工作人員擦幹淨,基本可以確定前兩個選手無論試了多少次,就是沒有突破起點之上的這個造型。
她以平板支撐的姿勢完成四點起步,然後保持這個姿勢看向頭頂的造型。
果然遠。不光遠,角度還很刁鑽。
還是得先試動態,畢竟動態一旦成了很節約時間。
她開始調換手腳的位置。原本起步時左側身子朝外,她把重心更多移到雙手,接著抬起左腳撐到手點,左腳和右腳呈一個豎叉對抗的姿勢,然後緩緩松開雙手抬起上身。
手點和腳點距離太遠,飛羽的豎叉幾乎到了180度,膝蓋窩後方的筋開始疼痛。
緩慢站起身後,她再次觀察下一個點,發現因為巖壁仰角的關系,她必須上身向側方傾斜並且扭動之後才能面向下一個點所處的不規則多邊錐形。
但上身處在扭動狀態下時,動態發力變得非常難。她下蹲蓄力,卻發現幾乎蓄不上力,只能硬著頭皮動態起跳。
起跳後,左手抓到了巖點,但摸上去才知道,這個巖點的凹槽又淺又短,只是碰了一下就立刻脫手。
她又試了一次,仍然動態,並且左手拍到的同時右手快速跟上,想靠右手的摩擦力來固定住自己。但仍然失敗。
時間不能再耽誤了,飛羽當下決定換一種解題方法。
四點起步,仍然左腳抬到腳點,但她順勢把左手再向前伸,直到抱住手點的六邊形柱體,至此對抗變成了左手的往回抱和左腳的往前蹬。
此刻飛羽上半身幾乎完全貼在了左大腿上,讓她覺得無比酸爽。
回去後得跟著小雨老師強化軟開、把柔韌度再提升一個等級了,飛羽在心裡記下一筆。
慢慢讓右腳也來到六邊形柱體踩住,對抗也據此做了微調。飛羽左手繼續使勁摟著手電造型,同時抬起頭和右手,向斜後上方抓去。
靜態成功了!
這條線最難的地方已經過去,飛羽開始向zone區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