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禮卿在巖壁上回頭吐舌頭。

小潘教練是國家隊教練組的一位中生代,和潘指導沒有親緣關系,只是因為同姓,所以大家稱他為小潘。

小潘教練是少有的從巖館教練一路考上專業教練,但他風格偏向溫和,幾乎從來不扯著嗓子罵人。

這次在國外的公開場合直接開罵,足見張禮卿把他的耐心徹底耗盡。

飛羽費老大勁終於完攀,回到地面,就看到小潘教練正在教訓張禮卿。

“咱們來這兒是幹嘛的?追星嗎?你想給那些大神當粉絲那是你的事,但你現在代表國家來打比賽,那些大神就都是你要打敗的對手,明白嗎!”一向溫柔的小潘教練此刻唾沫星子四濺。

張禮卿低頭聽著,不時嗯嗯點頭。但一看就沒有聽進心裡去。

飛羽覺得好笑,幹脆坐在地上看戲。

小潘教練終於罵累,認命一般停了嘴,帶兩人轉戰到了攀石區。

穿過神殿一般的難度區,緊接著就是叢林般的攀石區。

之所以說是叢林,因為這裡有綿延不絕的攀石巖壁,上面的巖點密密麻麻,稍一不注意就會迷路。

這裡從最簡單的v0到最難的v15都有,透過彩色膠帶標誌。還有一整面牆是各種形狀的指力板與指力點,可以做專項的指力腕力訓練。

走過指力強,可以看到一個通向二樓的樓梯。

“天吶,這邊攀石區居然還有二樓!”張禮卿贊嘆。

“對,二樓今天主要是各個國家代表隊訓練的區域。我在二樓等你們,你倆走扶梯上來找我,限時10分鐘。”小潘教練說道。

“嗯?扶梯?”

“對,看那邊。”

順著指引,飛羽和張禮卿看到一面傾倒過來的攀石牆,大約有20米,從一樓直接建到二樓。牆壁下方是厚厚的安全墊。

就像一個倒過來的扶梯。上面有幾個運動員正倒掛在巖壁上,一點點從一樓向二樓移動。

飛羽兩眼放光。這種接近180度的仰角本身就不常見,再加上20米的長度,立刻讓她興奮起來。

她喜歡解高難度的題,也喜歡這種對基本功的極限考驗。

飛羽簡單活動下手腕,拍了些鎂粉就開始爬。一旁的張禮卿嘆口氣,不得不跟在她之後。

仰角一直是攀巖裡的高階挑戰。巖壁向內傾斜,形成一種倒掛的地形。選手被迫更多依賴手臂和背部的力量來支撐身體,給手臂和手指帶來極大的負擔。

而為了減輕這種負擔,選手要盡量把身體貼近巖壁,這又對身體的協調性和靈活性提出更高要求。

更過分的是,當代競技攀巖為了提升觀賞性,往往會在仰角區域設計大量動態動作,讓選手被迫大量消耗體力。

在這種極高的體力消耗下,乳酸堆積的速度成倍增加,選手會更快感到肌肉疲勞和痠痛,很容易出現脫力或動作變形。

更不用說,仰角的情況下,視線受阻,很可能看不到上方巖點,對線路規劃又是一大挑戰。

如果把攀巖比作遊戲,仰角不一定是最終boss,但一定是打起來最費時費力最容易死掉的boss。

所以在大多數難度賽上,仰角只會存在於線路中的一部分,基本不會出現全程都是仰角的線路。那樣難度過高,而且觀賞性上來說缺乏多樣化的挑戰。

這是飛羽第一次體驗整整20米長的全仰角,而且是接近和地面平行的角度。

這條仰角道嚴格來說像從1樓到2樓的半個隧道,隧道有一個側面和一個頂面被打滿了巖點。

在這樣的仰角道上,根據彩色膠帶來判斷,至少有七八條不同難度的線路。飛羽選了一條v13難度。

這條線的三點起步是一個手點兩個腳點,但三個點幾乎在同一水平線上。飛羽先靠牆躺在墊子上,抬起兩只腳嘗試踩穩腳點。然後伸出左手,用力把自己拉起來——失敗了。

又試了幾次,左手拉不動換右手,右手拉不動換右手撐,還是不行。

“這個起步,它真的能起來嗎?”張禮卿在一旁困惑。

“肯定能。需要再想別的辦法。”飛羽毫不猶豫。

這一次她把兩只腳做了交換。左腳伸長踩在更遠的那個腳點,右腿跨上來踩到更近的腳點,兩腿和胯部形成側面對抗。然後把身體側過來貼近巖壁,左手五個手指緊緊包住巖點,深吸一口氣向上拉——起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