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 章

鋼管舞早已不是人們印象中的聲色産業。十多年來,在多位行業先驅的努力下,它早已發展成一項兼具力量、技巧與美的運動,有相當多競技鋼管舞賽事,我國早已成立自己的鋼管舞國家隊。而城市裡也開出許多面向白領女性以健身為目的的鋼管舞教室。這些年來,關於鋼管舞入奧運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鋼管舞和攀巖有很多相似之處。

首先,兩者都是自重運動,選手依靠手、腳或其它部位讓自己的身體在巖壁或鋼管上移動。

其次,這兩項運動都是兼具力量、技巧與美。從事這兩項運動的人,身形、線條和小肌肉群都驚人的相似。

還有,這兩項運動都是標準的物理題,尤其是力學題。

看到小雨老師英姿的人,無論男女,都摩拳擦掌,想盡快開始學習。

小雨老師卻讓大家別急:“你們先觀察我的腳,是用什麼方式固定在管上的?”

飛羽仔細看老師的腳,那是一雙普通的腳,沒有比別人更長或更寬,面板也是普通的面板。老師的左腳在下,掌心死死踩在管上,而她的右腳在稍微偏上的位置,從管子後方繞過去,用腳背勾著管面。

“是對抗!”有人回答。

“沒錯!是對抗。”老師從管子上跳了下來。

“雖然靠對抗可以長時間停在管上,但疼是真的疼。”老師撅嘴揉著右腳腳背,上面一片青紫。

有人輕笑:“老師,你直接用面板跟鋼管接觸嗎?不怕疼嗎?為什麼不用鎂粉?”

“我們有些場合會用鎂粉,有些場合不用,取決於管子是定管還是轉管。但鎂粉也只是用在手上,其它部位比如腳、腿、膝蓋甚至腋下都不用的,必須用面板來蹭,這樣才能找到最合適的施力點和對抗角度。”

攀巖裡的對抗,指的是同時向兩個相反的方向施力,給身體增加除重力之外的更多力,透過幾個力量的靜態平衡,來確保身體保留在巖壁上,而不至於因為重力作用摔下來。

最典型的對抗,常見於選手爬相近的兩面豎直巖壁或牆壁。運動員自身有向下的重力,同時伸出雙手雙腳抵住牆壁,從而在手腳與牆壁之間産生向上的靜摩擦,與向下的重力對抗。

屬實是中學物理基礎題了。

更多時候,對抗的難度比爬兩面牆要高的多,比如一隻手和一隻腳對抗,甚至比如上次秦臻爬楊老師那條線時,用脖子後側和腳對抗。

主打一個創新。

但這也是近年來國際大賽的一個趨勢,定線員們設計出更多看似無解的線路,就是為了逼這些早已是頂級力量與體能的運動員們不斷創新,升級成頂級腦洞。

小雨老師帶著大家做了熱身,又講了鋼管舞最基本的摩擦力和旋轉慣性,然後便開始第一個動作——人體旗幟。

“不是吧,我從來沒有做成過人體旗幟!”有人小聲說。

小雨老師甜甜笑道:“我當然知道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出這個動作。但今天我們學會對抗之後,我相信你們每個人都可以至少保持10秒鐘。”

飛羽可太期待了。

別看小雨老師外表軟軟甜甜,教起動作來卻雷厲風行。她先躬身,兩手以舉過頭頂的方式橫向抓住杆,一個虎口朝上,另一個朝下,然後右腳輕輕一踢,整個人直接倒立起來。

在這裡小雨老師還有餘力說話:“接下來就是橫著往下降。很多人的注意力放在側腹肌發力,但畢竟能練出側腹肌的人是少數。我教給大家的方法是用關節形成三角鎖做抵抗,你們可以湊近一點,仔細觀察我的兩個手、手腕、手肘和肩膀。”

仔細看,飛羽發現小雨老師的雙臂形成了一個極為穩固的三角形。

她的右手在上,有一個向外的抓力,左手在下,給的是向內的推力。這時再借助手腕、手肘和肩膀的關節保持穩定的三角,那確實能幫身體省很多力。

原來如此。

接下來是相互保護著練習。飛羽和許知瀾一組。只試到第三次,她們兩人就都能堅持到5秒鐘,許知瀾甚至還能嘗試著改變身體的角度。

“老師你好厲害!”兩人都很興奮,短短一小會兒就做到了之前做不到的事情。

小雨老師靦腆微笑,親自護著她們倆,讓兩人又輪流試了一次,幫她們把夾角對抗調到更舒服省力的位置。

人體旗幟之後,大家又跟著嘗試了膝蓋與膝蓋窩對抗著跪坐在管上,滿教室都是哀嚎聲,因為正好壓到膝蓋下方一根筋。

“膝蓋跪只是初階,再往上才是最初那個雙腳站立。”老師鼓勵大家多嘗試,但只有幾個不怕疼的女運動員又試了幾次,最後驚奇的發現,找到一個合適的對抗角度後,居然剛好是順著那根筋,一點都不疼。

除了對抗,小雨老師還教了一些奇怪的可以給摩擦的身體部位,飛羽第一次知道原來腋下前側和腋下後側的摩擦可以大到跟重力抵抗,也第一次學到除了攀巖中的勾腳和掛腳,小腿前側與膝蓋窩也可以在必要的時候提供助力。

這樣邊學邊玩,一晚上很快過去。訓練結束前,小雨老師為大家表演了一段力量和技巧組合,在音樂伴奏下盡顯性感與力量之美。

雖然每個人都一身青紫,還有不少人擦破了皮,但大家離開教室時都意猶未盡。

回到房間已過9點,後勤組準備了宵夜,但飛羽並不餓。她回到房間洗澡,過程中發現自己的膝蓋、膝蓋窩、腳背和腋下都磨破了皮,便打電話請前臺送來紗布和膠帶,自己坐在床上開始處理。

選出一塊合適大小的紗布,撕開膠布,一旁的手機突然來了訊息。

點開看到是陸風銘問他今天的情況和感受,是否還有被潘指導針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