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自宋以來,這些士大夫就喜歡外族呢?是賤嗎?非得給自己找個主子?

不然。

這是自秦始皇以來,一千多年的皇帝正統,是自大禹以來,八千年的君主正統,是帝王所代表的法統慣性,讓這些士大夫繞不過去。

在控制不住皇權的時候,直接摧毀皇權就是最好的辦法。

然而。

如土木堡那般,都兵變到那個層次了,士兵們依舊不敢殺英宗,他們敢殺文官,敢殺太監,唯獨不敢殺皇帝。

沒有人覺得兵變能推翻大明,奪取天下。

所以,哪怕被裹挾,殺到皇帝跟前,他們也知道有些事是絕不能做的。

哪怕有文官擔保配合,可以處理後事,他們也不會頭腦發熱,因為在底層士兵看來,不傷及皇帝的情況下,所謂的兵變,不過是……黨爭。

皇帝怒火再大,也不會灑向他們這些大頭兵,何況朝堂上還有袞袞諸公呢。

所以。

當年土木堡,叛軍把英宗身邊的太監大臣都殺完了,將英宗殺成了孤家寡人,卻也沒有動英宗一根毫毛。

英宗獨自在野外晃盪了好幾天,終於碰到了也先,然後歷經千辛萬苦,才終於被送了回去。

而英宗的回京,也是政治較量。

誰讓于謙飄了呢?你嚴防死守不讓英宗回來也就算了,你獨掌大權,越過六部尚書,越過內閣,是不是就有點過分了?

所以,朱祁鈺的兒子死了。

所以,英宗被接了回來,朱祁鈺和于謙措手不及。

所以朱祁鈺死了,所以英宗復辟了,所以于謙也死了……然後他們開始洗白死人,把于謙抬成聖人,英宗就永世不得翻身了。

一切的一切,都是文官集團在獲利。

英宗被俘,“枉殺功臣”,如此種種,對於皇權的削弱,一直遺毒到正德年間,以至於武宗不得不另設豹房,操練新軍,擅出九邊,親入軍營,擊退蒙古。

雖然“武”字對於明朝的皇帝的廟號來說,算不得好,但也的確顯露了武宗的軍事天賦。

也的確衝破了土木堡的影響,重新開始恢復皇權。

但,太浪蕩了。

立足未穩,皇宮內都沒有清理乾淨,就敢去南京,回京師後就算逃去豹房又如何?該死的,還是要死。

以上,都是陰損手段維持土木堡以來的影響力。

而土木堡兵變也把鍋甩給了也先,而且不敢真正的殺害皇帝,更遑論攻破京師了。

如此種種,都是沒有外族配合下,能做到的極限。

倘若也先真的配合,那上演的就不是土木堡了,而是靖康恥了。仔細研究過靖康之變,就會明白有多離譜。

從金軍出發,按現代高速公路的里程算,都有1600裡距離,而金軍二十天就殺到開封,不帶輜重,沒有導航,孤軍深入……還,攻破了大宋首都。

以至於史書上只能寫宋欽宗相通道士,開啟城門,撒豆成兵在對付金軍……

他們完全沒有想過,在敵國境內,每日行軍八十里,是什麼概念。

而且還需要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恥辱,皇權的威嚴從此一文不值,秦檜為首的文官集團可以直接把宋高宗當傀儡,可以直接以莫須有殺掉岳飛。

如果不是黨爭,不是有人翻案,秦檜都不會變成奸臣……

所以。

靖康也好,土木堡也好,他們是百試不爽,他們再瞭解不過,金人也好,蒙古也罷,這些都沒有能力真正統治中原,哪怕入主了,也只能依仗他們來治理而已。

而外族人口稀少,只要退了蠻氣,想要不被推翻,只能依靠他們,久而久之,就成了傀儡。

為什麼朱元璋不恨蒙古?

擊敗蒙古後各種聯姻優待?

因為他從小到大,根本就沒有受過蒙古人的欺負,欺負他的,都是士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