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5、大哉乾元,萬物資始(第1/2頁)
章節報錯
京師那邊,在推論武當山應該會有天子之學後,唐順之負責編寫玄黃大典、搭建永樂大典的編修團隊的同時,他還有精力用於尋找天子之學的真相和武當山的秘密。
“唐先生,這真的不會耽誤大典的編修?”
張執象收到傳信,看唐順之大白天的還在翻武當山的資料,而如今擴張併購了半條街的翰林院內,數百人正在忙碌工作,唐順之顯得特別不務正業。
“前期就是準備工作,把資料收集全了,把人篩選好了,班子組起來了,就差不多了。”
“沒什麼好操心的。”
真正的天才,全才,就是這麼遊刃有餘。
張執象能夠梳理脈絡,把握主幹,但千絲萬縷的細枝末節卻只有唐順之這種人能夠弄清楚,負責任何內容的學者都可以來向唐順之請教,稍作點撥,便豁然開朗的那種。
點人用人,可以說是慧眼識珠。
玄黃大典不光是歷史,而是包括天文地理所有東西的發展脈絡,更要寫清楚其中的關聯,還有周期規律的總結。
這與永樂大典是互補的。
張執象缺乏相應的積累,他雖是主編,卻沒有辦法撐起這般場面,這也是他與姚廣孝的不同,姚廣孝當年主編永樂大典,可不需要唐順之的輔左。
張執象知道編輯工作展開的很順利,但他希望唐順之可以傾盡十分心血來做這件事,精益求精,才是對文明,對後人的負責。
“國師且安心就是。”
“青陽先生如今正在負責資料對接,等這些弄完了,永樂大典的編修工作,就是由她來主持了,我全心盯著玄黃大典,不會出差錯的。”
“哦,對了,道藏要不要也增編一下?”
“天師府如果不便出人的話,我也是可以負責的。”
唐順之的全才不僅僅包括學識方面,還包括武學和修仙,他練武兩年,便已經是不工境的高手了,而且只是隨便練練的結果,要不了幾年,耳順境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就連修仙,他如今也是過三關的境界,結丹怕是也不遠……
張執象錘了錘眉心,說道:“道藏肯定也要增編的,但還是先把玄黃大典和永樂大典的事情先弄好,你叫我過來,說有了新發現,是什麼?”
“此事說來,也與你們天師府有關。”
“嗯?”
“傳言三豐祖師,乃是天師後裔,可有此事?”
“這……倒是沒有聽師兄說過此事。”
唐順之眨了眨眼睛,敏銳的捕捉到了關鍵,說道:“英宗敕封三豐祖師為通微顯化真人,誥辭有言‘元朝名士,天師後昆,鶴骨珊珊,尤髯拂拂。出遼東而訪道,入終南而遇師。’”
“傳說張三丰祖上乃張繼先之子,靖康之變被隨著皇室一起擄掠到北方,才有了這一支。”
“國師未曾聽說過?”
張執象想了想,說道:“繼先祖師無子,乃族譜所寫。”
唐順之看著張執象笑道:“可天師府也沒有否認。”
張執象也察覺了關鍵所在,正想著該回天師府問問師兄,唐順之卻又說道:“至正二十一年,太祖擊敗陳友諒、張士誠,有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之勢,天師府第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獻‘天命有歸’之符於太祖。”
“永樂元年,成祖命正常之子宇初陪祀祭天。”
“永樂四年,上命張宇初編纂道藏。”
“永樂六年、七年,連續兩年,成祖命張宇初尋訪三豐祖師,不得。”
“永樂八年,張宇初羽化,由其弟張宇清繼任天師,繼續編纂道藏。前後兩任天師,又有邵以正勘校,到正統十年,一共花費四十多年,才編纂完成,付以刊印。”
“其間。”
“永樂十年,成祖大修武當山,遍訪三豐祖師。”
“很難說道藏的編修,與三豐祖師無關,也很難說,天子之學,與三豐祖師無關。”
唐順之說到這個份上,張執象自然明白了其中的關隘,他看著唐順之問道:“你的意思是,不是三豐祖師是龍虎山的後裔,而是三豐祖師藉由龍虎山,將天子之學交給了太祖?”
唐順之撫著鬍鬚笑道:“此事,我想老天師應該是知曉的。”
“而且。”
“近日我翻看了《方伎傳》,張三丰傳裡面,有一句話非常有趣,言說:或言三豐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後學道於鹿邑之太清宮,然皆不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