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2、有無之法,大道愈明(第2/3頁)
章節報錯
參透天下的道理,參透萬物的本質,參透生死之變。
如此,方能大徹大悟——朝徹。
或言,朝聞道,夕死,可矣。如此,便是朝徹。
你要見天下之性,必然要參透天下執行的道理,參透萬物的本質,看破生死之迷障,如此,方能大徹大悟,能夠見天下之性。
故而,朝徹,能見性。
見天下性,方見己性,故而……見獨。
你參悟天下之後,便要開始參悟認知自己了,認知自己的本性,認知自己在這樣的世界該有什麼樣的作為,認知在無數輪迴當中,這一世,有著怎樣的使命,對文明有著怎樣的責任。
如此,也就見了己性了。
最後,便要跨越時空,將過去、現在、未來收納於心中,參悟文明之理,參悟人生之義,為文明在正確的道路上前行而努力。
如此,便是無古今了。
莊子的八重境界,“外天下”、“外物”、“外生”都是基礎,是修行之人認知世界的基本,所以不納入境界,但實際上與金華一境息息相關,也與心齋息息相關。
“朝徹”、“見獨”、“無古今”恰好貼合見性,卻又與坐忘無關嗎?
見性是有,坐忘是無。
有離開無不是有,無離開有亦不是無,合在一起,才是道啊。
而“不死不生”和“攖寧”,攖寧歸為入靜的最高境界,因為它已經是返璞歸真,參有無之變了,而回光是有的極致,而非無的極致,故而,以光明為境界。
至於不死不生。
莊子言攖寧: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為物無不將也,無不迎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其名為攖寧。攖寧也者,攖而後成者也。
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這就是不死不生了。
殺生者,並非是殺人,而是“消滅念頭”,念頭一起,你就把它空掉,念頭不起,便能長生不死。
生生者不生,就是這個道理,你念頭情緒經常泛起,便不得長生了。
但,殺生,不生。
都並非是強制壓下念頭,而是自然而然才行,有了這個境界,才能夠去夠攖寧的邊,你什麼都不想,但天地又一切隨你。
所以,不死不生,也就是半步攖寧,是入靜的極高境界了。
故而,入靜、回光,並無高低之分,只是側重不同,它們合起來,才是真正的道。
“對於安平來說,分不分境界無所謂,對於後來者來說,這可是省卻了數十年苦功的明燈啊,如此大善,大善。”
體系越完備清晰,對於後學者自然越友好。
嘉靖討到了見性的三個境界,自是相當喜悅,知曉張執象如今應當是“無古今”的境界,而他自己,勉強算得上是“朝徹”。
只是回光不同於見性,是有“反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