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2、有無之法,大道愈明(第1/3頁)
章節報錯
張執象在趕往滿刺加,但並非是以肉身。
他飛到欽天監便已落地,倒不是真氣不夠飛不到滿刺加去,而是太慢了,邪神肆虐,每一刻鐘都有大量百姓傷亡,他沒有時間御劍飛行。
但,陽神過去也是一樣的。
陽神凌空一瞬百里,而他自己則談笑自如,在欽天監與嘉靖談論著玄黃大典的編撰,還有滿刺加的兇獸。
“你不是說,未到元嬰,陽神本質是陰神嗎?”
“為何還能行動自如?”
嘉靖可是老修行了,深知陽神、陰神,其實都是元神,如果是元嬰的真陽神的話,離體之後能夠自主行動,那是合理的。
而尚未跨入元嬰階段,元神就是元神。
無論陰神也好,陽神也罷,離開了身體,身體應該無法行動才對……
“算不得什麼神通手段,回光一境,但凡有見性的修為,都能做到這等地步,等陛下結丹以後,也可如此。”
嘉靖在始皇帝代政的時候,完成了築基。
如今倒也可以使一些出陰神的法門,但要超前,將陰神變為陽神,起碼得結丹修行才可,結丹之前,真氣離體幾乎是不可控的,是做不到“散則成氣,聚則成形”的。
至於“回光”一境。
嘉靖作為皇帝,作為這場變革的主導者之一,在揚州的時候,便已經見性了。
皇帝是最不適合修行的人,那是因為原來只有“九境”,可如今有“十境”,只要這位皇帝願意去做聖王,有相應的功績,他其實就是最好修行的人。
能夠獲取南北戰爭的勝利,並且還政於民。
等嘉靖退位的時候,回光修為就可以到達“見性”的大圓滿了。
此後修行,受益無窮。
“回光一境,你在金華上分了三段,見性明明也有區別,為何不做區分?”光明境的確不用做區分,可見性還是有差別的,嘉靖認為應該分得更仔細一些才對。
“見天下性,方見己性。”
“如此一句而已,無非是見天下性的程度深淺罷了,只有量的區別,並無質的區別。”
“莊子在《大宗師》裡面有做境界的劃分,為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無古今、不死不生、攖寧。”
“入靜一境,既然取了最高的攖寧,那麼回光見性,便從前面取三個境界好了。”
“朝徹、見獨、無古今。”
“陛下以為如何?”
內算以混元為宗,大道是一體的,所以儒釋道可以相互印證,莊子用來劃分修行的八個境界,既可以用在入靜當中,也可以用在回光當中。
而且並非強名,而是十分貼合。
外天下、外物、外生,重點都是一個外字,外字何解?將我摘出來?客觀看待?有這個意思,但我們不妨用一個更貼切的詞——參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