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張執象這麼說,王絳闕明顯愣了一下,呢喃道:“大明天然適合走內迴圈……”

無錯

張執象點了點頭,說道:“沒錯。”

“我們華夏是廣土巨族,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與文明有我們這麼大的領土,這麼多的人口了。”

“王家是做海外貿易的。”

“每年流入大明的白銀才一億多兩,但大明土地上,每年的糧食產出,就價值多少?大明耕地肯定是超過十億畝的,折算糧食產出,就超過五億兩。”

“大明佔據經濟霸權的情況下,貿易獲利的效率是遠遠超過戰爭掠奪的。”

“可內外體量差距之大,愈十數倍不止。”

“在大明的角度來看,根本就不存在殖民擴張的路線。”

“後世需要勒緊褲腰帶艱苦奮鬥,那是因為我們是一窮二白起步的,那是華夏文明自古以來最窮困的時期,而大明,有錢,非常有錢。”

“自古以來,就沒有大明這麼富有的。”

王絳闕聽懂他的意思了,張執象認為大明已經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就算沒有完成,我們自己的生產也是遠超過外部掠奪的收益的,至少這個時代是如此。

至於金銀,王絳闕倒是沒在意。

大明缺乏貨幣,缺乏足夠的流通性,就是太有錢的標誌,這說明大明物產已經遠遠超過貨幣總量了,以白銀為貨幣使得大明產生了嚴重的通貨緊縮。

這一點在嘉靖開設銀行,維護住大明寶鈔的紙幣信用以後,就已經解決了問題。

金銀失去貨幣地位後,還有什麼價值?

如今大明的海外貿易,本質是什麼,是大明生產的商品換來那些海外的金銀……而回購原材料的貿易,只佔很小的一部分。

“這不還是在跟錢打交道?”

王絳闕發現內迴圈也離不開錢,而理想中的世界,應該是沒有錢的,一切按需分配才對。

“我們花了數千上萬年發展出了貨幣,為什麼要將它廢除?貨幣的本質是什麼?標準答案是一般等價物,但在我看來,它就是可量化的權力。”

“沁源缺錢,本質上缺的是對原材料的支配權。如果原材料的支配權,生產出來的商品甚至無需交易。”

“一個人花了多少錢,我們就可以看到明面上他使用了這個社會多少的權力。”

“我們才好去調整,平衡。”

“倘若廢除貨幣,那一切東西又不可量化了,善惡都是人的本心,你不能指望每一個人都是聖人,能夠控制住自己對於資源權力的佔有。”

“所以,哪怕物質極大豐富,也是不可能按需分配的。”

“因為,貪婪,是可不光是隻拿自己需要的,或者,每個人的需求又不同……那根本不是一個可持續的平衡體系。”

“陽明先生專注於人心,也只敢說人人皆可成聖,都在修煉成聖的路上,而不敢說人人都已經成聖。”

“那對雙生子,到底是基於西羅人對文明片面理解的產物。”

“不能受限於它的範圍。”

“更不能相信歷史終結論,文明的發展,永遠不可能保持在某一種終極狀態下,永恆不變,因為這根本就違背了文明誕生的含義。”

“王絳闕。”

“我們得脫離雙生子的理論框架,去抓住文明發展的主要矛盾——權出於私,還是權歸於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