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雙生迷霧,權之公私(第1/2頁)
章節報錯
工業化是一個資本不斷增密的過程。
在王家沒有提供外部資金的情況下,沁源的發展就必須依靠工農剪刀差,不斷的獲取資本來注入到工業化程序當中。
沁源只是一個偏遠小縣城,它的體量遠遠不足以支撐工業化。
特別是王家沒有注入資金,卻注入了大量知識,過度注重教育投資不僅讓沁源的財政壓力巨大,小小一個縣城, 十來萬人口,全民識字之後,又培養了上千名大學生。
這個外在表現不光是就業的問題。
而是一切產業發展,其理論程序遠高於實體程序,沁源的財政一度崩潰,許多專案不得不停工,在嘉靖十年的時候,他們就意識到,發展是不能“閉門造車”的,他們需要原材料,需要市場傾銷。
如果沒有王家幫忙,沁源只有兩條路可以走。
要麼停止工業化並崩潰,要麼向外擴張。
“如果沒有王家幫忙,沁源在六年前就快支撐不下去了,沁源體量太小,許多工業生產的原料都必須從外部購買,而內部市場無法消化生產出來的商品,必須賣到外面去。”
“與老一輩不同。”
“沁源的年輕一輩走出去的意願無比強烈,這不單單是他們的接受的理念差別,更在於他們切身的感受到了資源的不足,他們迫切的渴求擴張,希望為工業化注入它需要的資源,也希望自己一身所學有用武之地。”
“他們見識過工業的魅力, 他們的所學讓他們明白工業真正爆發出來,該是何等力量。”
“目前他們沒做,不過是沁源還維持著脆弱的平衡罷了。”
“基於王家的商業渠道,透過工業產品和捲菸產生的利潤來維持最低工業投入和沁源的公共支出所需的財政。”
“做到這一步, 我知道沁源大概還是走偏了。”
“但。”
“你能告訴我,如果不這麼做,有其他的解決辦法嗎?”
王絳闕有些迷茫,她雖然盡力在做一些事情,可沁源一路發展過來,所遇到的問題又基本都是資本的問題。
就是缺錢。
全方位的缺錢,那種近乎窒息般渴求空氣一樣的缺錢,缺到發瘋。
然而,不這麼做又不行。
不工業化,不發展生產力,僅依靠農業生產是完全不足以支付現行的制度成本的,在均田免賦後根本就沒有足夠的農業剩餘能夠投入到教育、醫療、養老、軍事當中。
而越發展,又越缺錢……
兩人逛了一圈,在沁河的河岸邊,吃著中午買的炊餅,五月的酷暑,王絳闕很自然熟練的脫了鞋,在水中晃悠著腳丫。
她咬著炊餅,說道:“完全跳不過資本階段,殖民擴張幾乎是被動的需求。”
“你說的那一套在沁源完全不行。”
“勒緊褲腰帶,莫說二三十年,兩三百年也不行,沁源太小了,不存在內迴圈完成積累的可能。”
王絳闕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嘉靖九年的時候就不再要求沁源勒緊褲腰帶,在公共建設和社會福利上開始投資,用以緩解沁源在發展過程中帶來的矛盾……
那是她能做到的極限。
她沒有辦法憑藉一己之力,讓整個沁源相信她,明明有足夠的剩餘不去享受,而是勒緊褲腰帶搞二三十年的發展……
“內迴圈的前提的確是擁有足夠大的體量。”
“沁源的體量小,但是大明的體量足夠大,你有沒有想過,姿社這對雙生子,在用它的時候,體量小的,不得不走上殖民擴張的道路,而體量大的,天然就適合走內迴圈?”
張執象也是有感而發,屬於靈感的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