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辜負嘉靖的期待,張執象並不拘泥於制度。

“我們這個時代,是在大明嘉靖年間的基礎上去謀求未來的,跟後世的發展路線是不同的,我們必須考慮華夏文明的發展脈絡。”

“因地制宜的去變法。”

“自秦以來的官僚帝制,皇帝與門閥的鬥爭,皇帝與士紳的鬥爭,這些鬥爭的核心在於——皇權不下鄉。”

“因為一旦皇權下鄉,皇帝與百姓直接對接,就不再需要中間的階層了。”

“門閥、士紳,就沒有了生存的土壤。”

“所以,中華數千年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鄉村史,道德經說治大國若烹小鮮,而我認為,治一國實則為治一村。”

“我們這個文明,上承於天,自天文發端,下承於地,離不開鄉土。”

“鄉村是文明的根。”

“我們的變法,最重要的部分,也應當是鄉村。我們不能完全按照後世那套工業化的道路去走。”

“後世有個叫梁漱溟的學者說過。”

“外力破壞鄉村,尚屬有限,我們感受外界刺激而起的反應,學著外面的方式來搞工業化,於是乎自動破壞鄉村,殆十倍之不止。”

“整個華夏現代史,就是一部鄉村破壞史。”

“工業化的本質,是文明的重心偏向了外算學,這與我們文明自誕生以來,以內算為宗旨的道路是相悖的。”

“儒釋道三教,兩千多年的發展和耕耘,都是在人身上。”

“我們如今的社會,是以人心和道德構建的。”

“當人心不古,道德崩壞的時候,也就是禮樂崩壞,制度紊亂了,如果不從人心、道德入手,而是從外在的制度什麼入手。”

“那都是治標不治本。”

“必須打越來越多的補丁,以越來越多的規則來約束下限,但下限往往會不斷的被突破。”

“為什麼?”

“因為工業化天然會剝離人的人性,將人異化為工具,而人是在鄉土當中的,唯有破壞鄉村,破壞家庭,最後才能直接破壞人性。”

“將鄉村消滅,人們沒了根,回不去故鄉的土地,在城市的牢籠裡,家庭也被消滅,所有人成為獨立的個體,在工作生活中潛移默化的被異化,成為了名為城市的,巨大的機器的,一個零件。”

“但人並不是機器。”

“在被異化成工具的過程中,人性的剝離,首先會將人異化為……野獸。”

“獸性是會控制不住的躁動的。”

“機器也就會出錯了。”

“越是精密的儀器,就越是容易崩潰。”

“當矛盾無法解決,當矛盾具體為戰爭,科技越是發達,尤其是有了核武器這種毀滅世界的存在,文明毀滅的機率也就越高了。”

“因而。”

“大明不應該走工業化的老路。”

“《道德經》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做飯烹飪,須得鹹淡適中才好,油鹽醬醋得恰到好處,才能烹飪出美味來。”

“我們需要工業,但不能工業化,我們需要資本,但不能資本化。”

“修行要守中,治國同樣如此。”

“守中守的是天心真我,治國治的是天下萬民。”

“陛下。”

“我思索了十年,對於大明的未來,最終得出了八個字。”

“以人為本,天下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