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青羊山起義軍。

青羊山起義軍最早是由陳琦兄弟領導的農民起義,後來兩兄弟戰死,由陳琦的兒子陳卿繼續起義,並且逐漸起勢。

他們最初在河南潞縣的青羊山起義,因而有了名號。

嘉靖三年,陳卿在風則嶺建立馬武寨,開始不斷出擊,劫富濟貧,嘉靖四年,地方官兵鎮壓,被起義軍打敗,潞城、黎城、壺關、潞州大部分地區被起義軍佔領,河南林縣、河北涉縣也成了起義軍基地。

太行山從南到北有八條山徑可以通行。

其中第三徑的白徑和第四徑的滏口徑是連在一起的,成一個往右倒的“u”形。

太行八徑當中,第二、三、四徑是無法橫跨太行山的,也就是說,這三條路是通往太行山深處的,且不會腹背受敵。

青羊山起義軍在嘉靖四年幾乎佔據了白徑和滏口徑的內半段,並有東出太行之勢,經常襲擾平原。

已經不是普通的盜匪了。

因而河南、山西的地方官兵合力剿匪,第三次圍剿的時候發動了十二萬大軍,終於在嘉靖七年攻破馬武寨,歷史上,青羊山起義軍也就到此為止了。

可是王絳闕在嘉靖六年加入了青羊山起義軍。

嘉靖七年面對第三次圍剿的時候,陳卿聽從了王絳闕的建議,放棄了馬武寨,不再扼守白徑和滏口徑,改變了向東擴張走出太行山的策略,轉而深入太行,積蓄實力。

潞縣在潞州的東北方,因為潞州是潞安府的府治,起義軍一直以來沒能攻打下潞州,只是佔據了潞州北部。

放棄馬武寨後。

青羊山起義軍從潞州北面繞過,沿河向西,翻過太行山西麓,來到沁源盆地,攻打下了沁源縣,相比於守在白徑和滏口徑中間的馬武寨,沁源縣的地理位置要更好一些。

沁源西面是太嶽山,東邊是太行山,兩山交匯,北面被封住。

大軍從西邊來的話,只能從南面繞過太嶽山沿著沁河逆流北上,而起義軍可以順流而擊,對付水軍其實不成問題,東面的敵軍需要翻過太行山西麓,從東北和東南兩個口子過來。

東南邊幾乎沒有路,地勢極險。

起義軍就是走這條路過來的,這也就是沒有敵軍阻擊,否則只需要三五百人,就可以扼守山口。

東北倒是有條通道,但兩邊都是高山,通道極為狹窄,有兩千精兵扼守,便是數萬大軍也難以攻破,可以說,在沁源這塊地方,東面的敵軍基本上是鞭長莫及了。

而山西的敵軍。

除非大規模出兵,繞太嶽山北上,否則難以擊破,以前起義軍扼守白徑和滏口徑,一旦成勢,他們佔領的地區,在戰國時期還有個名字——上黨。

此地號稱“俯瞰中州,肘臂河東、幷州,則謂晉國咽喉也”,地勢十分險要,官府不管不行。

自然全力圍剿。

如今窩在沁源這個山窩窩裡,丟了個小縣城而已,山西那邊也懶得發兵。

沁源雖然耕地不多,但水資源豐富,供養十多萬人口並不是問題,山林資源豐富,更是天然的牧場,可以養殖數十萬頭牛羊。

起義軍自從嘉靖七年轉移到沁源後,經過九年的發展,這裡已經別開生面了。

佔領沁源後,起義軍按照王絳闕的指導綱領,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土豪、分田地,進行了土地革命。

對於官吏士紳則進行了公審。

將惡劣分子直接吊死之後,接下來便進行勞動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