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算應用比較廣泛的是占卜,主要有:太乙、六壬、三甲,當然,這些都是術法小道,你以後再學,現在我們繼續學大道。”

《數書九章》裡竟然有這些內容?

秦九韶這位數學大家,張執象是知曉的,卻沒有想到古代的數學居然如此發達……

“說到陰陽的推算,不僅外算難以推演,就連內算也難以推演,所以,就有必要太極分兩儀,兩儀分四象,四象分八卦了,所以就需要五行了。”

“既然要講太極,就避不開一個故事。”

“夸父逐日。”

“《山海經》記載: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夸父與日逐走,的確是在追逐太陽。”

“因為夸父在不同的地點,記錄一年當中的日影變化,以此來測定天時,其測定日影的方法就是圭表測影。”

“他先是在黃河、渭水流域測量,發現不夠,便向‘北’。”

“此北,乃太陽之極北。”

“是為夏至之時,日影長度為零的地區。”

“所以。”

“北飲大澤是向長江而去,但還沒有測量到長江,夸父就去世了,而他用來測量日影的木杆就是桃木,所以我們說桃木是純陽之木,有避邪的功效。”

“那麼夸父最後抵達了哪裡呢?”

“是漢江。”

“夸父不但在測量日影,他還在測繪一路來的地理,也正是先人的不斷測繪記錄,我們才有山海經傳下來。”

“他測繪完漢江的形狀之後,在夜裡思索天文規律的時候,偶然間看到了銀河。”

“那銀河的形狀,竟與漢江如此相似。”

“所以,將其取名為漢江。”

“何為漢?”

“我們為何是漢族,不是秦族?不是周族?因為維天有漢!星漢燦爛,這才是我們漢族!”

“天垂象,聖人則之,定漢之名。”

“且以圭表測影畫出一年四季的日影長度,得太極圖,確定二分二至,定了四時稼獵,夸父乃中國之父,因而以父名之。”

“何為中國?”

“中央之國,燧明之國也。”(“中”字的甲骨文就是圭表測影的象形字,中國既是指中央之國,也是指懂得天道的國家,所以我們稱天朝實際上並非是自大。)

“先燧人氏觀測大火星,定‘年’而有歷,有開天之功。”

“故燧人氏被尊為天皇,有燧明國,夸父乃燧明國人,因夸父逐日得四季曆法,燧明國成為中央之國,直至伏羲繼承燧明、華胥二國,為天下共主,號為中華。”

“有羲皇一畫開天,衍太極,出五行,定八卦。”

“從此大道定矣。”

張執象震撼怔然,原來,中華、漢族,竟是這麼來的。

要學道,首先要搞清楚我們是從來哪裡而來,要明白我們的文明發展到今天這一步,是怎麼演化的,陰陽、五行、八卦,都是怎麼得來的。

讓張執象消化了一下,老天師便指著天空的北斗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