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章 家國有玉(第2/3頁)
章節報錯
確實有一套,從錢塘和太湖流域的史前遺址,可以看出吳越先民處於江南水鄉這個天賦繁華之地,有肥沃的土壤和豐富的水系,但也因為水,而經常受災。
良渚先民定居在了錢塘流域,就開始與自然做鬥爭。防風氏就是一個治水非常厲害的人。
記載中,他也是不像普通人類,是巨人,長手長腳,本領通天。大禹從防風這裡學到了很多治水經驗。
治水成功,大禹定九州,召開萬國大會,這不知道是第一次還是第二次,從那些稀少的記載中,可以推測有一次大會應該是在會稽,也就是紹興。
這其實就是大會諸侯,你開會召集全國各地的首領來,那意思也很明確,就是天下共主。
如果大禹真的召開了萬國大會,並且有很多首領赴會,那說明夏族是非常強大的,大禹的地位也相當於皇帝。
雖然那時候還不是中央集權,但已經有了這個意思,就是我是大國,你是小國,你得給我這個面子。
然而防風呢,想著跟大禹也認識,而且經常親自奔走治水,會稽又近,那時候正在外面治理水患,在大會第三天才一身泥巴趕到,大禹覺得自己受到了輕視。
部下一慫恿,說防風不尊重大王啊!他住得這麼近,卻來得最遲,明顯不把大王你放在眼裡啊!大禹不開心,就殺了防風。
大禹殺了防風后,在江南巡遊,發現人們默默祭祀防風,懷念防風,不理睬他,明顯對他不滿,大禹後悔了,後來也死在了會稽,人們就在會稽山建造了大禹陵。
這是個故事哈,江南流傳著很多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和防風的故事,這也證實了大禹的存在。
大禹是黃河流域中原部落的首領,但是他的陵墓、故事,出現在江南。這本身就說明了夏朝是真實存在的。
而良渚古國卻消失了,第一個可能就是洪水吞噬,秦始皇巡遊會稽的時候,這裡還是水,秦始皇就是來祭祀大禹的,當然這不是目的,目的是立石望於南海,刻頌秦德。
一直到乾隆,歷朝皇帝都愛巡遊天下,最喜歡巡遊江南,也必然祭祀大禹。當然祭祀山川和上古帝王,都是為了昭示自己受命於天的正統地位。
如果大禹是中原部落首領,定九州而巡江南,那麼他就是最早巡遊江南的帝王。他開了個頭,後面的皇帝又追著他巡遊江南。”
“還有一點可能就是戰爭,天下共主不能光靠開會,講道理不行,最後還是要動手。
大家開始定居了,就要搶地盤了。所以我國曆史中,南方進攻北方比較少見,基本都是北方先動手。
這是氣候地理因素導致的,南方有定居條件,不需要去外面搶地盤了。而北方寒冷,田地又少,怎麼辦?只能朝南方遷徙,遷徙過程中就要打架。
所以,最大可能是自然和戰爭的雙重因素,導致了良渚古國的消失。
一部分人北上遷居中原,融入了龍山文化等中原文化和北方文化,所以在龍山文化中能夠看到良渚文化的反映和延續。
據此,也有學者提出良渚人遷居中原而建夏朝,成為夏朝的統治階級。還有大禹是江南人,良渚祖先,越人是大禹後代的說法。
在另一種記載中,堯舜禹都攻打過三苗,也就是傳說中的蚩尤為首領騎熊貓的那一族,就是九黎部落,居於長江流域漢江平原,在炎黃對九黎的戰爭中,輸了,分散,其中一支成為三苗。
這是一個彪悍的部落集團,有巫術有刑罰,創造了神話,文明程度甚至可能超越了華夏集團。三苗覺得黃河平原不錯,可以擴大地盤。華夏集團說我覺得你那裡也不錯呢,可以南下擴張地盤。
於是戰爭一觸即發。這兩個集團的戰爭就是黃河部落聯盟和長江部落聯盟的戰爭。
戰爭持續了很長時間,到禹繼位,他在三苗遭逢地震災害的時候,說他們不尊禮儀,不敬天地,這就是天罰啊,舉起替天行道的大旗去打三苗。這正是趁你病要你命。
那時候,東夷已經在戰爭中被華夏集團收服了,禹讓東夷幫忙打三苗。就是防風為代表的族群嘛,他們以鳥為圖騰,一個個長著大翅膀突然飛臨陣地,熊貓轉頭就往深山裡跑。”
觀眾都笑了。
“舉著替天行道的旗幟,在東夷的幫助下,給剛剛經受天災的三苗再來一波戰火,直接把三苗從長江流域打到西北西南蠻荒地帶去了,華夏集團取得了最終勝利。
打了也不是就打服了,到明朝,朱元璋加強對西南的統治,終其一朝,在對雲貴用兵的過程中,都遭遇了苗民的強烈反抗。南蠻彪悍,那是從炎黃時代就彪悍的。
最後三徵麓川,雖然主戰場在雲州邊境,但必須經過貴州,以貴州為後方,徵調無度,也遭遇了苗民的反抗,戰火四起,加速了明朝的滅亡。要不說雲貴川渝是一家呢?還是長江集團嘛!”
“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