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何歡被圍繞著,不知不覺提高了聲音,儘量讓大家能夠聽清。

請了講解員的人也丟下講解員,跟著小白龍走。

講解員很無奈,紛紛報告:“小白龍來咱們博物館了,講得太好,把觀眾都帶走了。”

“那你們就跟著聽啊!”

於是,講解員也跟在他後面走,一個講解員“體貼”地擠到他身邊,“小白龍,我給你帶路。”

何歡看看她胸前的講解證,笑笑,“謝謝。”

講解員又朝龍騰微笑著點點頭,抑制著激動興奮的心情,在他們旁邊帶路。

一路走到第二個展廳,比前一個樸實無華的展廳輝煌了許多,全是玉。

何歡說:“我們的祖先信奉萬物有靈,在石器時代,人們大量採集山中的石頭來製作工具的時候,也就發現了這種區別於普通石頭的很美很潤的石頭,那麼自然就認為是山川的精華,是上天恩賜的寶物,具有溝通天地鬼神的靈性。這就是玉。

玉文化,在我國伴隨著石器時代而產生。這說明人類天生喜歡發光美好的東西。玉這個字,來源於商代甲骨文,就是一串穿起來的裝飾品。

但最開始,玉不是作為裝飾。因為它是美石是靈石,所以一開始就與祭祀聯絡了起來,美好的東西都是天賜的,首先要獻給天。

古人認為萬物有靈,天人合一,這一點在雲州還保持得比較好,在歌舞和一些活動中,都有表現。”

大家點點頭,眼睛比玉還要光亮溫潤地看著他,剛剛結束的音樂之旅,多少的歌舞啊!與其他地方完全不同,原來那就是離祖先最近的儀式,帶著粗獷、神秘。

何歡在音樂之旅裡已經講過了,現在又講到,大家都豎起耳朵。

“其實天人合一的理念,在良渚文化中,人類文明之初就有明確的體現。良渚遺址發掘了很多精美的玉,其中最主要最多的就是璧、琮、鉞。

這也是史前玉禮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件套,那麼璧、琮、鉞分別代表什麼意義?”

何歡看看大家,大家或搖頭或沉默。知道也不講,現在都等著小白龍講呢!

“璧是圓的,代表天,琮是方的,代表地,天圓地方,這是我們祖先的世界觀。鉞則是王權象徵,分別與天、地、人相關聯,祭天、禮地、治人。

這三件套就是最重要的禮器!儀器!文明的標誌就是禮儀的誕生。我國是個禮儀之邦,一個人懂禮貌講禮儀,人們才說他是文明人。就像小白龍。”

周圍的遊客一陣笑聲,講解員也忍俊不禁。果然是導遊!一般博物館講解都是很嚴肅的。

龍騰看著他,知道他現在已經徹底不是在跟她一個人講了。他真的喜歡遊客,喜歡講!喜歡跟很多人講!

在璧和琮面前,何歡講了它們的造型和故事,天圓地方,這都好理解。

到鉞面前,很多人卻看不懂。

“來來來,同學們有沒有問題,沒有問題我們就向前走了。”

一個遊客問:“小白龍,鉞的造型跟王權有什麼關係?”

“我們剛剛從前面那個展廳來的,看到了什麼?”

“石犁!”

“石刀!”

“石斧!”

“對!石斧!”何歡道,“在新石器時代,石斧是廣泛使用的生產工具。後來石斧又作為戰爭武器,而戰爭指揮者手中的斧是什麼做的?”

何歡看看大家,眾人搖頭。

“美石!不是一般的石頭,是用玉製作的!這時錢塘江神來了,英俊的小夥子喲,你掉的是一個石斧頭還是個木斧頭還是個玉斧頭呢?”

“哈哈哈……”遊客捂嘴。

講解員拼命忍著,這是博物館,要嚴肅,不能笑!

何歡微笑道:“我掉的是個玉斧頭……玉斧頭不能拿去砍人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