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提拔小張(第1/4頁)
章節報錯
雪花在早期進入啤酒行業的時候,其實定過三個標準!
首先是行業規模要足夠大!
畢竟雪花的背後站著的是一家央企,央企出手...自然不可能太小氣。
而想要雪花啤酒在這個跑道上奔跑,那麼啤酒產業在規模的體量上必須達到一定的量。
這往小了說,是商業競爭的問題,往大了說的話,甚至對國計民生也有重大影響。
其次是行業迭代轉型快!
目前國內的啤酒行業一個快速增長,快速轉型,快速發展的行業。
甚至可以說如今的啤酒行業,在是國內眾多行業中增長最快,變化最多,產業集中度提升最為迅速的時代。
這意味著如今正是啤酒行業一個高度繁榮的時代,也是雪花啤酒最合適介入的時代。
其三是是否能有領跑優勢!
雪花背後的大金主在進入啤酒行業的優勢是背靠港島,以及國外某知名啤酒名牌做倚靠!
但是雪花的市場更多的還是面向內地,所以雪花啤酒的優勢就出來了。
市場化的機制和國際性思維,屬於產業整合和購併發展的模式,這種模式在如今的啤酒行業裡並不多見。
圍繞著以上這三個標準,雪花啤酒背後的央企在94年正式進入啤酒行業。
所以雪花啤酒老是吹噓自己多少年前獲得過什麼金獎之類,其實...那跟後來的雪花啤酒沒啥關係。
後來的雪花啤酒在央企的支援下,先是穩住了自身,然後...開始了一項名為“蘑菇戰略”的營銷方式。
所謂的蘑菇戰略...通俗來講,其實就是收購啤酒廠。
雪花打算進軍某個省,就會選擇一個啤酒廠先買下來,就像種下一個蘑菇一樣,把這個蘑菇養大,養肥。
然後在它相鄰的200—250公里之外,再購併另外一家啤酒廠,同樣將其做大、做好。
這就使工廠之間有更多協同,工廠所在區域的市場集中度會越來越高,從而避免了單打獨鬥。
而之所以需要像種蘑菇一樣緩速發展,最大的原因是因為這年頭在運輸以及相關成本的問題上,如果距離太遠...就不划算了。
雪花啤酒的人做過一個市場調研,如果範圍超出150200公里之外,啤酒廠就很難覆蓋到超出的區域。
即便能覆蓋,相關成本也會隨著距離的提升而增加。
所以在94年到2000年之間,雪花啤酒其實一直默默的在種蘑菇!
包括其最早在川省的市場攻略,原本也是以種蘑菇為主,但是...沒想到冒出來個鄧為民。
這傢伙只花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把川省的蘑菇給種好了,種大了,甚至...蘑菇都快成熟了。
所以說在很多有心人的眼裡,鄧為民的“能力”其實還真是很不錯的。
尤其他搞出來的那個“逆向做渠道”,讓以前經常被經銷商和代理商掣肘的生產廠商一下子翻了身。
其實這也是為什麼鄧為民改換門庭,他的新背景答應的那麼痛快的原因。
要知道...不是什麼人都可以改換門庭的,這種事在企業內部的競爭中那可是大忌。
說白了,是鄧為民自身的價值足夠他背後的背景抗住那些來自對方的壓力。
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鄧為民為數不多的幾次出彩的營銷策略,幾乎都來源於陳理的出謀劃策。
這給了鄧為民造成了一個錯覺,那就是他認為自己是靠著陳理出謀劃策才有了今天的地位。
但實際上...再好的營銷策略,也需要有人能夠完成才行。
所以實際上,陳理和鄧為民兩者本身屬於是相輔相成的存在。
陳理幫鄧為民出謀劃策,鄧為民在一線帶頭衝鋒,但是鄧為民卻覺得陳理的功勞更大,因為...陳理是他的貴人嘛!
所以在陳理沒有出現之前,鄧為民的心有些不安,有些不穩。但是陳理一來...鄧為民立馬就恢復了其做為燕京分公司老總應該有的自覺和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