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閣的任務中,尋找鎖龍陣只是前提,破解龍眼之謎才是終極目標。

可夜執陽卻犯了難…這塊兒尚且沒有巴掌大小的龍眼,一眼就能從上看到下,從頭看到尾。

單論龍眼本身,何來的秘密?

「龍眼?」

夜執陽抬頭望著臥室吊燈,神色逐漸平靜。

函夏國自古到今,絕大多數民族都是以龍為圖騰,對龍的崇拜無以復加,什麼望子成龍、真龍天子、龍騰四海、龍鳳呈祥之類的說話,都是將龍放在頂級的精神和象徵層面。

如果粗淺分析,龍眼就只是龍的眼睛,夜執陽能想到的說法有兩種。

說法皆出自大宋時代,一位是吏部尚書羅願,這位大官不僅好學,且善於考證,曾為辭書之祖《爾雅》作了一部補充集《爾雅翼》,《爾雅翼》中寫到龍的形象是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同是大宋的一位名叫董羽的畫家則認為,龍的形象為角似鹿、頭似牛、眼似蝦、嘴似驢、腹似蛇、鱗似魚、足似鳳、須似人、耳似象。

大明時代的《本草綱目》中,關於龍形象的說法則與《爾雅翼》中的形象差之不多,李大郎中應該是有借鑑過《爾雅翼》,不過流傳到後世,《本草綱目》卻要比《爾雅翼》更被世人熟知一些。

但是,這兩種形象放在後世,後人竟是認為董羽的說話更靠譜一些,歸於這個觀點,夜執陽向來不表示反對,但也不贊同,原因無他…自己實在沒辦法將龍耳和象耳聯絡在一起。

當然,古代的象和現在的大象一樣,還是黃河象,又或者是某種名字裡帶有「象」字的其他動物,夜執陽就不得而知了。

至於函夏古代究竟有沒有出現過龍,它的形象又是什麼?

形象上夜執陽素來不敢直言,僅是按照這些形象推理,有沒有龍,夜執陽還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他的看法來自函夏古今皆是認同的龍可上天入海。

先說入海,在後人在海洋中沒有見到所謂的龍之前,龍有沒有可能是一種罕見的變異洞螈,又或者是某種已經滅絕的嵌合體軟骨魚類?

當時捕捉到人們看到這種動物,只覺得新奇無比,但是並沒有在一開始就命名為龍,湊巧的是,看到過這種水中龍形動物的人看到了天雲之狀。

天雲之狀就是夜執陽對於龍可上天的猜想。

朗朗白日,天空中有云朵漂浮是常態,雲朵形狀也是萬千不一,可有一天,一人看到天下雲彩竟然與他之前在水裡看到的龍形動物出奇地像。

清風浮蕩,雲彩漂浮,這一瞧就更像他在水裡看到的那玩意兒,那人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東西可上天可入地。

至於人們常說的龍游雨降,保不齊就是雲彩撞在一起形成的雷鳴雨勢,然而古人愚昧,這種傳言越傳越神,最後就形成了一種神奇的各不像生物。

奈何他心裡是這樣想的,卻沒法兒蒐集各種史料證據證明龍的存在。

龍的傳聞在函夏已經持續了幾千年,億萬民眾對於從古到今的常識都有個先入為主的態度,他真要是研究這龍的起源和真實與否,不說函夏國的民眾有輕易淹死他的輿論,就連那些權威專家都會覺得他是吃飽了沒事兒幹。

那麼…再掂量手中羊脂玉雕像,難不成其中還隱藏著不同於史料上的龍眼秘聞?

除去這種本能想法,另一個想法在夜執陽這裡只能算是一閃而逝。

古閣稱其為龍眼,但雕像上卻是鬱壘神荼,莫不是函夏國的門神文化還和龍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

在他的學識記憶裡,這兩者屬實是沒有什麼啊!

而除了本能思維外,延伸出來的想法中,夜執陽認為所謂的龍眼應該分開來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