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章 超高的產量(第2/2頁)
章節報錯
萬曆年間中國已經有了紅薯,但有些百姓吃多了會漲氣,可能覺的不行,加上政府沒有好好推廣,國內沒有大面積種植,一直到清朝之後,康熙年間才下令全國推廣,到雍正年間才成為百姓家裡常見的口糧。
種紅薯也好,種土豆也好,包括將來種玉米也好,必須和稻麥搭配起來。
丁毅拉著後勤部的人和他們討論。
在紅薯上面,一般只能五六月種,十月收,這個時間正是水稻種收的季節,要是種紅薯,就等於要放棄水稻。
但紅薯在山地可以種,只要是沙壤土就行,所以可以不影響現在糧田的情況下,在山地上囤點新田出來種紅薯。
從去年跑到現在,後勤部的人到處尋地方,最後統計到旅順和皮島能種紅薯的山地,也就五千畝,金州到復州這邊,大概有三萬六千畝,加起來差不多四萬出頭畝。
更多山地,要麼地裡全是石子(金復一帶),要麼全是沙子(沿海一帶),所以整個東江鎮這邊,最好種四萬畝紅薯。
丁毅盤算了下,這個時代的紅薯產量大概在兩千到三千斤左右。
因為徐光啟在世時,就為推廣紅薯種植而總結了“甘薯十三勝”進行宣傳,其中很有名的一句是“一畝收數十石。”
徐光啟在松江(上海)試種成功,也在松江推廣,丁毅得到紅薯後,才知道徐光啟曾經試種過。
現在松江已經有部分百姓在種,但沒有受到當地重視,普通百姓有吃,有錢權貴都看不上眼。
這也是丁毅到松江徐氏家多次,也沒有吃到的原因,如果他早在松江吃到,更早的就能開始種植了。
按徐光啟推光的“甘薯十三勝”來看,一畝收數十石,往少了說,兩千斤肯定有的。
種一畝紅薯,頂十畝田,東江鎮種四萬畝,等於四十萬糧田。
所以東江鎮這邊,限於田地面積有限,原有的稻麥田都不動,只種四萬畝紅薯,兩千畝土豆(土豆田要新囤所以只有兩千畝)。
而濟州那邊,可種的山地就多了。
去年丁毅也找人大概圈了圈,最少十萬畝是有的。
但那邊有個問題,人手不足,人口與旅順這邊差太多,現在囤田都剛好,短時間不可能大規模擴種。
今年丁毅給他們的目標是,種兩萬畝紅薯,一萬畝土豆。
濟州的紅薯用新的山地來種,而土豆,可以用麥替換,即稻麥換成稻和土豆。
這樣原本一萬畝稻麥,在濟州年產三萬石糧食。
換成稻和土豆後,一萬畝可以年產六石,翻一倍。
為什麼濟州不全部換成稻和土豆,主要是這個時代的百姓麥吃的比較多,且需要吃到麵粉。
丁毅最終的打算是,旅順這邊不動,濟州的囤田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一步步把七成囤田,換成稻和土豆,讓那邊產量翻倍。
這樣那邊的稻麥做到自給自足,土豆等可以做餅來餵牛餵馬,減少大豆的種植,因為產量相差三到四倍左右,效率不一樣,種一畝土豆能頂三四畝大豆,肯定用土豆來養禽畜比較好,效率也高。
大豆可以搭配少量,做精飼料來養戰馬。
而大員那邊,可耕的良田太多,只要將來人口上去了,土豆紅薯都可以大規模的種植。
登州是個特別的地方,說實話丁毅現在不想在登州推廣紅薯和土豆。
必竟登萊地區還沒有完全在他掌控中。
所以登州這兩年不會變化。
丁毅現場與幾位後勤部的官吏商討了一下,很快確定了下步推廣的先後順序和麵積等。
一直在邊上聽著的徐威,突然道:“為啥不在登州種呀,那邊災民這麼多。”
眾軍將都看向他。
丁毅想了想,緩緩道:“登州那邊,還是以引流災民為主,咱們沒有多餘的人力去推廣,那邊,還沒有完全在咱們的掌控中。”
“但咱們種出的紅薯,將來可以運到登州去給災民們吃。”
“哦。”徐威看到大夥看自己的時候,就感覺到自己說錯了,這會也不敢多說,趕緊轉向其他話題。
最後丁毅道:“目前還是以稻為主,等大夥適應了紅薯,再增加面積,咱們多吃紅薯,賣稻米,那就有錢有糧,有精兵了。”
眾人齊齊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