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生島。

去年十一月丁毅在大員得到三級風帆戰列艦圖紙和土豆、紅薯,當即就讓阮思青先一步送回旅順,隨同阮思青回來的,還有他們俘獲荷蘭人的臺南號三級風帆戰列艦。

阮思青十二月回旅順,旅順這邊的李織馬上集中長生島造船廠和旅順造船廠兩個船廠最好的工匠,共同研究圖紙和臺南號。

圖紙上全是荷蘭文,還好阮思青學了半年荷蘭話,又帶回大員的荷蘭工匠,荷蘭水師軍官,工匠們日夜研究,差點想把臺南號也給拆了,對著圖紙,看著臺南號,又根據丁毅的要求,不停完善原本的圖紙。

李織開始時,先調拔準備了大量的橡木。

因為同時期歐州的戰列艦,基本都用橡木和柚木來做,丁毅現在從朝鮮得到的,也九成都是橡木和柚木,另有少量朝鮮特產鐵樺木。

但來自大員的荷蘭工匠克魯夫看過後說,他雖然在大員只是負責維修戰船,但也知道,你們的橡木時間不夠,製造一艘三級風帆戰列艦需要上千棵樹,有些樹幹還需要帶有一定弧度;砍伐後的木材加工後不能立即使用,需要長時間徹底乾燥(五年以上),否則新木材含水量高,製成的船幾年內就會腐蝕漏水。

他又說,你們是第一次試造,我建議用其他木頭,不要浪費。

雖然其他木頭造出來可能用不久,但至少可以用一兩年。

李織發現這邊前期囤的都是松木柏木,皆是明軍造船用的木材,適合近海和湖泊用用,後期丁毅才開始囤集橡木柚木。

於是他聽從了克魯夫的建議,放棄橡木和柚木,選用乾燥了五六年的陳木,也是丁毅最早囤的一批。

眾工匠在多方準備之後,於一月中旬正式開始建造。

因為戰艦的龍骨需要堅固且耐腐蝕,李織建議用鐵樺木,這種木頭全世界只有中國吉林,遼東,朝鮮,日本,老俄四個國家五個地方有,它生長於海拔700米左右的山地。鐵樺樹的木堅硬程度,比橡樹硬三倍,比普通的鋼鐵硬一倍,是世界上最硬的木材,人們把它用作金屬的代用品,稱之為木王。

丁毅這邊原本用來造車床的蜆木,都不如鐵樺木。

知道朝鮮這邊有鐵樺木後,加上蜆木需要從廣西廣東那邊運來,又貴,丁毅現在已經改用鐵樺木來造車床,替代了蜆木。

旅順這邊,像金州北部的山區,當初阿巴泰攻過來走的山上,也有鐵樺木,但丁毅沒派人去砍,實在是太高,很難運下山,目前都是讓朝鮮人運過來,省錢省時又省力。

當克魯夫看到旅順這邊的造船後,十分震驚。

因為同時期歐州那邊造一艘三級戰列艦,可能只有十幾二十幾個工匠,有幾十個上百個工人,然後慢慢吞吞,花兩三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造出來。

那怕到十八世紀,一艘一級戰列艦有時需要造十年。

而在長生島這邊,一百多船匠同時入場,另有一千多工人,兩百民夫,近兩千人熱火朝天的幹著。

這邊準備更充足,分工明確,民夫拉運木材,擺放到位,拉運鋼釘,構件,工具,風帆等造船要用到的一切。

工人處理木頭,製造零部件,工匠負責整體設計構造和重要關鍵部件的打造。廢棄不用的繼續由民夫運走,整個造船廠井然有序,繁忙中不見慌亂。

九月初丁毅到時,三級戰列艦東江一號已經完成一小半。

按圖紙順序,先造龍骨,肋骨,東江一號共有64根水平和垂直的肋骨構成船體框架。

原本按同期歐州標準,做好框架後,需要靜放三個月以上,讓木材在重力的作用下銜接更緊密。

但丁毅這邊是試造,這艘船也沒打算用多少年,所以靜放了七天後,就繼續開幹。

然後安裝船底彎曲的縱向肋骨,接著擺放支撐甲板的橫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