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生一號按歐州三級戰列艦標準打造,但又根據咱們實際的需求改進,共要用掉一千二百根柏木,四十六根鐵樺木。”

“設計使用年限為兩年。”

李織還沒說完,邊上就有人叫起來:“花這麼多錢,這麼多人力,才用兩年?”

李織趕緊解釋:“這是第一艘,用的材料不是最好的,先試驗,不能浪費。”

“都別吵,聽李織說。”丁毅板著臉道。

眾將趕緊噤聲。

李織又道:“長生一號排水量1200噸,全長66長,吃水56米。”

“航速為8節左右,恩,咱們大明說是30裡左右。”

“火炮甲板為兩層,下面一層左右各十門42磅巨炮,上面一層左右各十二門,一半是42磅,一半是32磅,加上船首和船尾,共計火炮48門。

另作為戰艦分級的依據,同時期的歐州,迴旋炮不計在火炮數,用來曲射的臼炮也不在火炮數。

丁毅的戰艦上沒有裝備臼炮,但有迴旋炮。

船員設計為620人。

其中水手二十二名,火炮手二百五十人,銃兵二百,刀盾兵五十,其餘為後勤保障人員,但在丁毅這邊,這些後勤保障人員,都要求學會基本的開炮,必要時,可以頂替炮兵。

最大載人數為1000人。”

說到最後,最大可載人數為1000人,全場驚呼。

丁毅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工匠們經過研究,減少了炮的數量,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空間,增加了最大載重量,必竟現在他還是以步兵為主,很多地方,需要運用大量的步營,才能為他衝鋒陷陣。

在十七世紀中葉英荷戰爭爆發之際,英國首次對風帆戰艦的等級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劃分,其中前三級被稱作戰列艦,包括:

一級艦三層炮甲板,火炮90門以上,排水量1200噸以上。

二級艦三層炮甲板,火炮8090門,排水量10001200噸。

三級艦兩層炮甲板,火炮5080門,排水量600 1000噸。

但由於此時造船技術的侷限,三層甲板戰艦尚有很多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其中最嚴重的便是船身缺乏穩定性。由於三層全炮甲板的佈置,十七世紀的三層甲板戰艦都顯得異常高大。

船高與船寬比例上的不協調使它們經常發生慘案,最慘痛的案例發生在1628年一瑞典王國的豪華戰艦“瓦薩”號在出航後不久即因上層建築過高導致的重心不穩而傾覆,而它只不過是一艘裝備了兩層炮甲板和64門火炮的三級戰艦罷了。

事實上由於十七世紀大多數三層甲板戰艦都是當時王公貴族們富貴和權力的象徵,船尾採用了大量華麗複雜的雕塑,使得本來就已令人頭痛的穩定性問題更加嚴峻。而由此帶來的船體操控等一系列問題更是為水手們所詬病。

進入十八世紀後,這些問題在造船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的情況下有了很大的改進,鉅艦們的黃金時代來臨了。

從十八世紀初到十九世紀初的這100年裡,三層甲板戰艦無論在實際作戰中的表現還是對敵人的威懾力上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在這一時期,英國也對風帆戰艦的等級進行了重新劃分,其中前四級均為戰列艦,包括:

一級艦三層炮甲板,火炮100門以上,排水量25003500噸。

二級艦二層炮甲板,火炮9098門,排水量20002500噸。

三級艦二至三層炮甲板,火炮6480門,排水量13002000噸。

四級艦一兩層炮甲板,火炮5056門,排水量10001200噸。

丁毅這邊因地制宜,在十七世紀三級戰列艦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造,其中以鋼鐵承重構建代築了木承重構,足足提前了兩百年,使的他的船身更加的穩重和堅固,甚至可以放棄少量側面裝甲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