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說的很有道理(第2/2頁)
章節報錯
此時蒙古各部在丁毅兵馬的監護下,先被分出兩波人。
其中一波是蒙古各部的臺吉領主和貴族,另一波是中高層人員。
明末蒙古各部,仍然保持著封建社會的領主制度,但這個時期的封建領主階級和牧奴階級都發生了變化。
自成吉思汗至達延汗(孛兒只斤·巴圖孟克,蒙古第32位大汗,也算是最後大一統的大汗了吧,察哈爾的鼻祖),大汗同姓宗親領主和大汗異姓功臣領主並存,達延汗撤廢了賽德(即大汗異姓功臣領主>領地之後,大汗異姓功臣領主失去了特權,淪為大汗同姓宗親領主的“阿勒巴圖”。
在穩固了統治權以後,達延汗開始分封諸子,建左右兩翼六個萬戶——左翼三萬戶為察哈爾部萬戶、兀良哈部萬戶和喀爾喀部萬戶;右翼三萬戶為鄂爾多斯部萬戶、土默特部萬戶和永謝布部(哈喇慎、阿蘇特萬戶。左翼三萬戶由孛兒只斤·巴圖孟克自己直接統轄,大汗駐帳於察哈爾部萬戶;右翼三個萬戶由濟農代表大汗行使管轄權,濟農駐帳於鄂爾多斯部萬戶。達延汗的這些舉措,為後世蒙古各部落形成的起源,重新劃定蒙古各部的行政版圖等,均影響極為深遠,它形成了漠南、漠北、漠西的各個蒙古部落,這種格局一直保持到現在明末。
除了領主階級外,下面的牧奴階級逐漸分化為三個階層:上等戶、中等戶、下等戶,他們通稱為阿勒巴圖。
上等戶叫作“莎音洪”(包括失去特權的異姓領主,他們家道殷富,擁有奴僕和大量牲畜(基本都是成千上萬),他們必須向所屬封建領主承擔賦役,但在經濟上剝削貧苦的阿勒巴圖,其中一些人成為臺吉領主(大汗同姓宗親領主的僚屬,叫作“額爾和惕”(官吏,有些人為領主效力有功,被免除額定賦役,叫作“達爾哈惕”(被免除賦役者)。
中等戶叫作“都末達洪”,他們有足夠自給的牲畜(幾百到幾千頭不等),是封建領主徵用實物的主要物件。
下等戶叫作“阿達嘎洪”,他們只有少數牲畜甚至沒有牲畜,生活貧困,無力攤納財物,是封建領主徵用勞役的主要物件,有些人甚至還淪為上等戶的奴僕。這部分人人數最多,是社會生產的主要擔當者,他們同中等戶一起以自己的勞動養活著整個蒙古社會。
蒙古各級封建領主構成封建統治階級。可汗和濟農,處於統治階級的最上層。在可汗和濟農之下,有洪臺吉、臺吉、塔布囊等,他們是兀魯思和鄂托克的領主。封建領主有權獨自處理領地內的軍事、行政、司法等一切事務,並擁有向屬眾課稅、徵役的權力。但小領主對大領主,大領主對可汗,則保持著層層的陪臣關係。這種陪臣關係體現在他們對所屬上級封建領主承擔的“阿勒巴”(賦役〉義務中。阿勒巴義務包括:參加上級封建領主召開的軍事、行政、司法會議,應召率兵出征,進貢牲畜等財物。
簡單點說吧,蒙古部落的下等戶其實和明朝的低階軍戶和低層軍士差不多,下等戶不但要當兵,進貢牧畜,幫領主牧牛牧羊,還要交稅。
不對,應該是比明朝的軍士都不如,明朝軍士好歹不要交稅,也有餉銀,雖然有剋扣,至少能保證一口吃的。
蒙古部落的下等戶沒餉銀不說,還要交稅。
當然了,他們征戰打贏的時候,會得到封賞和得到分配少量獲勝的戰利品,這也是他們各部願意出來幫滿清打仗的主要原因。
這在丁毅看來,是有很大的不公和弊端,但卻很少看到蒙古人有起來造反領主的。
因為長久以來,牧奴們習慣了這種落後的領主制度,也習慣了被剝削和壓迫。
即然如此,丁毅當然要讓他們換一種活法,替他們開啟通向新世界的大門。
當天晚上,鐵山以南由牧民們臨時搭建了幾個營帳、蒙古包。
第一個比小,第二個中等大小,第三個比較大。
丁毅先在最小的蒙古包裡召見了察哈部和其他各部的所有臺吉,塔布囊等領主階級。
這些人在滿清那邊也都是都統,章京之類的官員,有權有勢,還有大量的牧奴由他們奴役,向他們進貢,隨他們驅使。
“拜見尊敬的明國丁將軍。”現場十幾個領主級蒙古貴族,紛紛用蒙古人朝拜的禮節向丁毅發示了尊重。
他們崇尚強者,何況現在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
丁毅哈哈一笑,揮揮手:“大夥都起來吧。”
“我是額查拉部的臺吉”一個臺吉率先上前一步,先向丁毅自我介紹。
“退下。”陳陽厲聲道:“大人讓你說話了嗎?”
臺吉頓時滿臉通紅,又羞又怒。
即便在盛京,皇太極也不可能和這種語氣和他們說話,他們蒙古的領主們,也是皇太極需要倚靠的力量。
該死的明人,他根本不明白我們高高在上的臺吉們在牧奴們中的力量,他一定會求我的,這臺吉一聲不哼,後退半步,還不服氣的瞪著陳陽。
丁毅這時輕輕看了他們一眼,大聲道:“你們都當了很多年的領主,習慣了高高在上、養尊處優。”
“一個人習慣了享受生活,讓你們出來打仗也太為難你們,你們敗了,不是你們的錯,這是女真建奴的錯。”
丁毅第一句話,說的好像很有道理,引起臺吉們的共鳴,紛紛點頭表示認同,丁將軍仁義,不是我們要來打你,我們也是被逼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