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以後,東江鎮與朝鮮為兄弟之盟,若後金來犯,東江鎮需立刻出兵幫忙,全面對抗後金。

東江鎮每年提供給朝鮮五千斤以上硝石和硫磺。

東江鎮每年最少要賣給朝鮮二十門火炮和一千杆火銃。

朝鮮不需要出兵幫東江鎮。

朝鮮每年給東江鎮二十萬石糧。

朝鮮每年給東江鎮三千根大木。

朝鮮給用五十萬銀換回江華島和所有降軍與物資。

東江鎮用五千匹布料換朝鮮五百名工匠及家屬,其中一半要求是船匠。

東江鎮以十萬兩銀買下濟州島,並保證從後年起,每年最少給朝鮮一千匹戰馬。

徵朝一戰,丁毅又是大獲全勝,且得到糧石、銀兩、工匠等各種好處。

但江華島之盟的結果是,朝鮮和丁毅雙方都覺的自己佔了偏宜。

朝鮮人付出每年二十萬石糧和三千根大木,但他們覺的糧石和大木都是普通物資,很常見,也比較容易得到。

明人卻要每年給他們各五千斤硝石和硫磺,還要幫他們出兵打後金,又賣炮和銃給他們。

工匠就不說了,丁毅用布匹換來的,朝鮮人又覺的自己大賺。

人口嘛,這個時代最不值錢的就是人口。

而濟州島原本就是明朝的,因為老朱說不要,才給了朝鮮。

上面還有十萬百姓,對朝鮮來說,又孤懸海外,不好管理,你要就拿去吧。

於是離開大明皇朝數百年的濟州島,終於在丁毅手上回歸了。

26日清晨。

一隊朝鮮和丁毅的船隊一起來到濟州島。

雙方在濟州島以東登陸。

岸邊有大量的朝鮮人和官員已經在等著了,他們早接到通知,明人要接管這邊。

按雙方協商決定,願意回朝鮮國內的百姓,可以回去。

當地官員送上冊薄,沉聲道,濟州牧戶兩萬五,口十萬八千。

又說,願意回國的,有六千多戶兩萬多人。

此時這兩萬多人都聚集在岸邊,很多人都在人群中哭泣。

丁毅也不管,讓人接過冊薄,願意走就走,願意留的就留。

另有原島上養的幾千匹馬,有一半被朝鮮人運走。

這樣等朝鮮人用船撤走後,最後島上還有兩萬戶不到,七萬多人。

丁毅這次過來,還從旅順帶了一批人。

他沿著濟州騎馬逛了好久,果然是個好地方。

東部近120萬畝的巨大草場,是天然養馬的良場,加上這裡氣候宜人,沒有草原上的寒冬,根據當地經驗豐富的蒙古人所說,最多可以養4萬匹左右。

因為氣候比較好,後世的這裡還是韓國水果基地之一,非常適合種植朝鮮此時有的柑桔。

丁毅這時上島時,還能看到一些當地的桔樹,樹葉茂盛,長勢極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