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有一位年輕的考古工作者氣不過,就對著石牆踢了一腳,結果萬萬沒想到石牆卻忽然塌了。

然而面前的場景卻讓在場的考古專家驚呆了,因為石牆後竟然還有一個密室,裡面有很多珍貴的陪葬品,金器、玉器、陶器應有盡有......

一切可以說是命運的安排了。

......

景區的人不少,大部分都是外地的遊客帶著孩子來玩。

裡面有許多特產店......

兩人還想要買一些,羅靜雲直接告訴兩人不要買,到時候送給他們一些更好的紀念品。

林辰對這個景區“刮目相看”。

特產店旁邊有家酒店,三層高,其中第二層竟然是足療店。

他還是第一次在景區看到這樣的情況。

林辰等人差不多在寧夏花費了五天左右,就結束了這段旅程。

返回到學校之後,他就開始整理自己的第一篇西夏學論文。

學界一致認為西夏曆史上存在“蕃禮漢禮之爭”。

林辰認為是受了《西夏書事》裡幾條偽史料的誤導。

《西夏書事》是清代吳廣成的著作。

其中,有四段文字是值得懷疑的地方。

文中指出,西夏建國之初就有人反對中原式的禮儀教化,而且反對者是西夏重臣、西夏文字的設計者野利仁榮。

“一王之興,必有一代之制。議者鹹謂化民成俗,道在用夏變夷,說殆非也......,可以制中國、御戎夷,豈斤斤言禮言義可敵哉?”

然而,這一點與李元昊建國前的認識相同,似乎,沒有必要作為反對意見再次提出來。

《西夏書事》卷三一又說,崇宗乾順時代有兩位大臣對是否行“漢禮”表達了對立的意見,矛盾的集中點在於是否應該重視學校教育,特別是漢學教育。

肯定的一方據說是御史中丞薛元禮。

否定的一方據說是御史大夫謀寧克任。

《西夏書事》卷三六說,時間最晚的一次爭論發生在仁宗仁孝朝早期,提出意見的是當時後族的代表人物、漢族權臣任得敬,他的意見針對“養士”政策,但是沒有得到仁宗的理睬。

此前學界認為以上四段文字表明“蕃禮漢禮之爭”從西夏建國之始持續了百餘年,直到仁宗皇帝親政方告結束。

可是,他們的爭辯就存在根本性錯誤。

林辰認為,《西夏書事》裡的這四段文字極有可能是吳廣成個人的編造,不應該作為真正的史料看待。

他的懷疑並不是無根據的。

大致可分為三個。

首先,存世漢文史籍和20世紀出土的西夏文獻裡都沒有大臣直接給皇帝上疏的記錄。

四個人都上疏了,這一點值得懷疑。

第二,他們上書的四段文字的遣詞造句符合宋代奏章習慣,裡面的幾個駢句也寫得相當規整,然而有些跡象令人對其真實性產生懷疑。

在這裡面提到幾個詞語出現的時候,西夏國已經滅亡了......

ps:求月票。

是過年的原因嗎,這兩天的追讀直接少了200人,或是大家不喜歡西夏這段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