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講座,一般氣氛十分融洽。

畢竟,大家都是同行。

正常情況下,大家不會撕破臉皮。

哪怕是私下裡不認同,表面還會笑呵呵的提出自己“不成熟”的看解。

當然,這只是屬於同輩之間。

一些業內的前輩則有時候很“固執”。

下面,一位稀疏頭髮的老者接過話筒打斷了周教授的話。

周教授面色也有些尷尬。

可是,還是停了下來。

畢竟,這位學者是業內頂級大咖方教授。

更重要的是,也曾研究過山海經。

方教授緩緩道:

“《詩》雲: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

《傳》雲:茫茫大跡,畫為九州。

古人相信,禹跡所至,即為華夏九州所及,而九州方圓亦即天才疆域,所謂天有久野,地有九州是也。”

“這是古人的認知,人們認為《山海經》地域範圍,即為禹跡之界限。”

“《山經》所記為華夏中心地帶之山川水土、草木禽獸。”

“《海外》《大荒》諸經所記則為環繞著華夏世界之邊緣地帶的殊方異類、奇風異俗......”

“從古至今,雖於《山海經》中之地名究指何處言人人殊,但解釋《山海經》皆據華夏地理,則系一脈相承。”

“到了清人吳承志才發生變化,他認為山海經所記載超過當時國界,遠涉周邊島國、羅斯、阿富汗諸國,自他起,各種各樣的傳聞就開始出來。”

方教授講起了山海經的來龍去脈。

“方老,您說的這些都沒錯,可是您還忘了一點,古人講究“天下”之概念。”

“何為天下,即整個世界都為華夏之土。”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

“他們理解的華夏就是世界。”

“世界就是華夏。”

方教授搖搖頭道:“認為無法替代現實。”

“事實就是華夏就一直在東亞這片土地。”

這時一位教授出來打圓場:“方教授,這個話題以後我們再討論,您就說說您不同意小周的哪些觀點。”

方教授:“我認為山海經記載的不是世界地圖志,範圍逃脫不出華夏疆域。”

“因此,我不認同這些引用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