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青橙集團搬遷到羊城之後,身為青橙集團總裁的裴衛平,向張碩彙報工作反倒是更勤快了,並沒有因為離的遠就懈怠。

當然這些郵件也都抄送給了輪值總裁蔣悅。

裴衛平先是彙報,說黴團終於是同意了青橙小築的入駐申請,青橙小築將藉助黴團在京師開展的補貼活動,開啟快速擴張模式。

“一波三折啊。”

一開始,張碩對於黴團接受青橙小築是很樂觀的,沒想到,青橙小築提交申請之後,卻遲遲沒有收到黴團的答覆。

可見裡面是有貓膩的。

“就是不知道,黴團又怎麼突然開竅了,難道說,是阿狸的示好?”

張碩若有所思。

他雖然不怎麼出現在公眾媒體面前,但是據陳小婉送上來的媒體簡報反饋,最近一個月,馬大爺在公眾場合很是誇了他幾次。

釋放的訊號已經很明顯了。

另外,裴衛平還向張碩彙報,青橙單車、青橙充電寶兩個專案組已經籌建完畢,正式投入運營,暫時也都掛在青橙集團名下。

於此同時。

裴衛平還提出了,青橙集團下一階段的組織架構調整方向。

簡單說就是,將青橙零售、青橙科技的省級分公司整合到一起,設立青橙集團省級公司,統一管理,既是避免人員冗餘,也能極大地提升工作效率。

於此同時。

在集團層面,計劃逐步將青橙零售、青橙科技的人資、財務、公共事務等職能部門整合到一起,統一管理,組建職能中臺。

青橙零售,青橙科技,包括後續青橙單車等,將專注於業務板塊。

基本上。

青橙集團之後將逐步向事業部制、事業群制方向去調整組織架構。

這是合理的。

如果青橙集團還是延續萌芽集團的組織架構,設立一級、二級、三級,甚至是四級子公司/分公司,那管理層級就太多了。

顯得既傳統又臃腫,並不符合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調整趨勢。

更何況,青橙集團專注於新零售以及本地生活服務業務,屬於網際網路經濟,就更加需要一個靈活高效的組織架構。

事業部制已經是眼下的最優選擇了。

說到底,青橙集團並不像萌芽集團一樣,橫跨多個截然不同的行業,而是專注於一個領域,就更加要強調子公司之間的業務協同。

未來。

張碩倒是期待說,青橙集團能夠成為原時空的黴團。

不。

最好是能夠超越黴團。

除了裴衛平的工作郵件,其他子公司也都取得一些進展。

比如說青橙大廈已經完成抵押貸款,從銀行獲得4.5億貸款,等於是說,萌芽集團購買青橙大廈,前後只消耗了1億流動資金。

還是能夠接受的。

張碩也意識到,相比自行買地蓋樓,直接買樓顯然更加“划算”。

自建大樓或許成本低一些,但付出的時間成本,屬實是萌芽集團所無法接受的,遠不及買現成的大樓來的便利。

未來。

除了自建資料中心之外,萌芽集團基本上只會在後海拿地蓋樓,其他諸如京師、魔都等地,真到了有需要的時候,肯定都是買樓。

那為什麼不再退一步,只租不買呢?

現在的寫字樓行情是不錯,可十年之後,寫字樓空置率是越來越高,價格也是在不斷走低的,從投資角度看,買樓其實並不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