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社群買菜,直播帶貨,拼夕夕路在何方?!(第1/4頁)
章節報錯
“董事長,春苗基金這邊,是不是也可以適提高醫學類大學生獎學金名額,同時向華夏醫學類的研究院所做一些公益捐贈?”
見大老闆雄心勃勃,蔣悅也是順勢提議。
“可以!”
蔣悅的提議,很是符合張碩的心思。
這樣一來,既是履行了企業的社會責任,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外界對於萌芽在醫藥行業搞“無需擴張”的不滿。
可謂是一舉兩得。
討論完青檸集團收購相關事宜,拼夕夕集團總裁杜青青接著彙報,主要談論的,便是拼夕夕集團的生鮮戰略。
“經董事長提點,拼夕夕的生鮮戰略,從之前的純線上模式,轉換為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具體做法,就是線上下設立生鮮超市,既是作為線上的一種渠道拓展,也將跟線上共用冷庫倉儲跟冷鏈運輸。”
“生鮮超市暫命名為每日生鮮,除了到店購買,還將在主要城市建立起’城市分選中心+社群配送中心’的極速達冷鏈物流體系,為使用者提供生鮮產品2小時送貨上門的冷鏈配送服務。”
“生鮮送貨上門?是不是激進了一點?”
張碩略微有些詫異,沒想到,杜青青在他建議的基礎上,還更進一步,率先提出了生鮮送貨上門的規劃。
已經有點原時空團購買菜業務的雛形了。
但其實吧,社群賣菜並不能算是一門好生意,且不說那些中小型創業公司,就是阿狸、驚冬、黴團、拼夕夕、滴答這樣的巨頭,也基本都是在虧本經營。
就沒見實現盈利的。
據華夏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統計資料,近幾年生鮮電商四千多家入局者中,4%盈虧平衡,88%虧損,7%鉅額虧損。
最終只有1%實現了盈利。
傳統生鮮流通環節眾多,產業鏈比較長,主要是農貿市場批發模式。
這個產業存在的問題就是層層批發,最終零售價可能比上游生產商的價格高出三到十倍,果蔬變質率超過20%。
如果能夠減少流通環節,減少果蔬變質和浪費,讓消費者可以用更便宜的價格購買生鮮,還可以提高交易效率。
這也是社群團購的基本商業邏輯所在。
但是吧,傳統渠道也有很多優點,比如交易量大,距離消費者近,所見即所得,可以挑揀,買菜花費時間也不算多。
因為競爭激烈,雖然菜價一直在漲,但賣菜其實一直是微利行業。
前置倉的問題是配送費用比較高,網際網路企業很善於用補貼吸引流量,流量來了之後再想辦法盈利。
但是前置倉企業用低價引流,大規模虧損後,卻無法盈利,因為成本問題一直無法解決。為了提高使用者滿意度,又要養一個專門的配送隊伍,一旦價格稍有上漲,就面臨客戶丟失。
典型的網際網路企業可以透過規模效應賺錢,但前置倉模式下,擴張規模越大,虧損越多,盈利無門。
社群團購可以將部分成本轉移給團長,但是時間效率比較低。
消費者之所以選擇社群團購,也主要是因為價格補貼出來的便宜,社群團購經常夾雜低質量商品,一旦補貼消失,消費者也就消失了。
團長的忠誠度也不高,因為收入少,團長也很容易放棄。
網際網路企業善於進行顛覆式創新,和實體經濟結合方面,往往是贏在連線上面,因為連線比較簡單,產生的價值又比較高。
而其他瑣碎的環節,則交給其他商家來做。
然而網際網路生鮮產業鏈長,管理難度大,需要解決的環節問題比較多,這也是生鮮行業的難點。
更何況說,網際網路買菜用低價高補貼戰略,瘋狂燒錢的背後,一旦影響到線下菜市場、農貿市場的生存,就會引發社會問題。
敢動老百姓的菜籃子,那可是個大問題。
原時空,網際網路買菜就遭到官媒痛批:“別隻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其實更令人心潮澎湃。”
“激進?”
杜青青更是明顯愣了一下,她原本還挺為自己的獨創想法感到滿意,信心十足地彙報,不想卻遭到了當頭棒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