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說,怎麼履行好對網約車司機的平臺監管職責,怎麼劃分網約車司機跟平臺的職責,事故發生之後,平臺該負主要責任還是連帶責任?

不好意思,這些統統都沒有。

因為嚴格意義上來說,網約車司機跟滴答、快滴這些個平臺,簽署的是“服務承攬合同”,更像是個體經營戶跟平臺的合作關係。

負責?

那自然是不可能負責的,網約車司機又不是平臺員工。

憑什麼負責?!

不僅不負責,趁著這次輿情危機,滴答、快滴兩家網約車公司,還非常有默契地,同時大幅度降低了補貼力度。

首先是乘客端的補貼,幾乎歸零,只剩下新人優惠券。

其次是司機端。

補貼雖然還在,但力度已經大減,每單補貼下降到五塊以下。

由此也就意味著,這一場主要圍繞滴答、快滴兩家公司的打車燒錢大戰,前後歷時三個多月,終於是走到了尾聲。

以一種特殊的方式,握手言和。

毫無疑問,滴答、快滴的突然偃旗息鼓,背後是騰達、阿狸兩大巨頭在暗中推動,據說是二爺主動跟大爺打了電話,要求和談。

大爺得了臺階,也就順勢應下。

短短三個多月,滴答、快滴累計燒掉大幾十億,擱誰,誰不心疼?

還憑白便宜了青橙打車。

最主要的是,正如張碩之前分析的那樣,騰達、阿狸圍繞打車進行的補貼大戰,本質上,是在爭奪線下的支付入口。

只是因為有薇信支付示範在前,這種爭奪,本身就帶著一絲無奈。

沒必要死磕到底。

加上之前因著阿諾集團的組建,阿狸、騰達之間已經不再那麼的勢同水火,彼此之間有了共同利益,溝通起來,自然也更加便利一些。

整好借坡下驢。

補貼大戰結束之後,接下來一段時間,滴答、快滴兩家共同要做的,一是想辦法鞏固目前的市場佔有率,二是完成內部的整合。

之前擴張的太快,內部管理已經快要跟不上了。

原時空,滴答、快滴兩家公司,差不多也是在五六月份的時候結束補貼,但並沒有在第一時間合併,而是繼續在暗中互相較勁。

直到15年,兩家公司才走向了合併的道路。

由此可見,至少現階段,無論是阿狸,還是騰達,都沒有合併的意願,明面上的補貼大戰雖然結束,背地裡的較勁卻才剛剛開始。

尤其是阿狸。

阿諾集團經過長達數月的整合,加上重賞,終於是逐漸走向了正軌,開始在本地生活服務領域,跟青橙集團打擂臺。

在外賣、共享單車等細分市場,阿諾集團甚至還佔有一點優勢。

但讓阿狸鬱悶的是——

在阿狸點評、諾米典評兩款app資料、賬號打通之後,使用致富寶的使用者並沒有增加多少,反倒是使用才付通的使用者在快速上揚。

這讓阿狸意識到,阿狸在這一次的合併中吃了暗虧。

憑白便宜了騰達!!!

有了阿諾集團的前車之鑑,對於滴答、快滴的合併傳聞,阿狸方面,自然也就多了一分警惕之心,本能地就抗拒合併。

事實也是這樣。

原時空滴答、快滴合併之後,主導權歸了騰達支援的滴答,相比之下,阿狸支援的快滴很快就銷聲匿跡,退出歷史舞臺。

繼而導致阿狸在滴答的影響力,遠遠比不上騰達。

可以說,在投資併購這一塊,阿狸確實是比不上騰達,也就無怪乎說,每次合併之後,阿狸總會又另起爐灶,務必要確保獲得絕對的控制權。

只有能夠掙扎融入阿狸體系的企業,才是好的投資標的。

不管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