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業務部門的職責,也很清晰明瞭,即——”

“智慧製造與服務事業部,負責在集團層面協調所有跟手機、電動汽車、半導體、商業航天以及硬體服務相關的業務。”

“主要對接麥粒集團、稻穗集團、芒果集團以及新成立的星雲科技。”

“網際網路事業部,顧名思義,主要負責在集團層面協調所有跟軟體、平臺與內容、互動娛樂、雲端計算、電商等相關的業務。”

“主要對接青橙集團、青禾科技、青鳥互娛、青雲資料以及拼夕夕集團。”

“最後的投融資與金融服務事業部,將囊括集團現有的投資併購部(萌芽投資)、萌芽金融控股等部門,主管集團投融資與金融業務。”

說是新增三大業務部門,其實只有兩個。

最後的投融資與金融服務事業部,實質就是一次跨部門之間的整合。

至於說三大業務部門的負責人,也是非常清晰明確的。

高階副總裁顧銘章主管智慧製造與服務事業部,副總裁鹿琦主管網際網路事業部,副總裁呂凱主管投融資與金融服務事業部。

三人的分工其實都沒有變。

加上負責行政事務的執行副總裁蔣悅,構成萌芽集團最高管理層級。

再往下。

便是人資總監、財務總監、運營總監、沃土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技術中心總監、資料中心總監等次一級的高管。

共同組成萌芽集團的管理團隊。

而最大的變化,就是張碩剛才說的,其實就是將三位高管主管的業務“部門化”,組建專業的團隊協助三位高管的工作。

本質上也並沒有打破集團總部的權力平衡。

如果說有,那就是常態化的業務部門組建之後,鹿琦對於集團網際網路業務將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對下轄子公司的管理也更加的名正言順。

前提是——

鹿琦要能拿捏得住趙曉虎、曹嚴華等“地方諸侯”。

即便是組建了常態化的業務部門,集團總部主管的副總裁,跟下屬子公司總裁之間的“明爭暗鬥”,仍舊會貫穿始終。

這是任何針對組織架構的調整,都難以避免的。

其實也沒必要完全杜絕。

宣佈完新的組織架構調整方案,張碩將會議轉給鹿琦主持。

“進入九月,也等於是進入了一年一度的秋招季。集團今年的秋招計劃,跟去年一樣,仍將採取各家子公司自主招聘的形式。”

“集團總部只負責總體協調,以及對子公司招聘計劃的稽核。”

“各主要子公司的年度招聘計劃,日前已經報送到集團總部,也抄送給了諸位高管,有什麼意見,可以一起討論。”

對於還在飛速擴張的萌芽集團而言,秋招確實是一件大事。

這關乎人才規劃。

奈何集團人資總監伍佘元,已經被張碩派到紛蘭坐鎮,負責趁著薇軟收購諾基亞手機業務的大好良機,瘋狂挖薇軟的牆腳。

這事也只能是鹿琦來主持。

而在華夏,萌芽集團,包括集團旗下的各家子公司,已經成了應屆畢業生最理想的擇業目標之一。

這不僅是因為萌芽集團本身的實力,還因為萌芽的國民度。

又因為萌芽集團的業務橫跨製造業跟網際網路,一般主流的理工科專業,甚至包括一些文科專業,基本都能在萌芽體系中找到合適的崗位。

就看能不能透過萌芽嚴苛的面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