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遭同行抵制?且看萌芽騷操作!(第1/6頁)
章節報錯
“董事長,報告已經出爐了。”
面對大老闆問詢,呂凱也是有備而來,“目前華夏的商業航天還處在非常初級的階段,國內相關企業甚至不足一百家。”
幾乎就是小打小鬧,大頭還得是國家隊。
“這些商業航天相關的企業,分佈於產業鏈上游的衛星製造,中游的衛星發射及測控,以及下游的衛星運營及應用。”
而且基本都是做配套服務,很少有那種能夠扛大樑的。
“相關企業普遍存在資金不足,大多還處在技術研發階段,既沒有拿得出手的產品,也沒有摸索出行之有效的商業模式,更遑論說是盈利。”
盈利難題,在全球範圍內都是如此。
“商業航天產業的特點又是高投入、長週期,從長遠看,確實是一個比較有潛力的行業。但至少目前,並不是下場的最佳時機。”
“我不這麼認為。”
看完報告,張碩的信心反倒是增強了,笑著說道:“正因為華夏商業航天還處在初期,又是長週期的專案,當然是越早下場就越有利。”
技術研發從來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可問題是,目前國內掌握高精尖技術的商業航天公司幾乎就沒有,有一些甚至就是騙子公司,萌芽想要進入商業航天賽道,怕是很難找到切入點。”
呂凱還是持悲觀態度。
這跟萌芽之前做智慧手機、電動汽車以及半導體,都是不一樣的。
萌芽旗下,智慧手機的專利技術主要來自諾基亞,電動汽車、半導體則是靠著併購國內相關研究機構或者公司。
都是有著堅實基礎的,只需要站在地基上繼續研發就行。
可商業航天領域跟手機、汽車、半導體產業都有著很大的不同,華夏雖然也有完善的配套產業鏈,也有很牛嗶的研究機構,但市場化程度並不高。
這中間還存在技術轉化的壁壘。
“那你的意思是,咱們不搞了?”張碩不置可否。
“沒有!”
呂凱就是一激靈,“我的想法是,可以搞,但一開始的步子邁小一點,先註冊成立一家商業航天公司,前期以研發為主,先摸清楚裡面的門道。”
第三方的可行性分析報告,總歸只是霧裡看花。
“等到深入這個行業之後,搞清楚裡面的執行規律,再考慮說,哪些方向是可以做的,哪些又是有希望做成的,哪些領域是絕對不能碰的。”
“最好是跟官方相關企業建立起合作關係,之後再考慮說,加大投入。”
呂凱的計劃無疑更加的務實。
但架不住張碩是個開掛的,笑著說道:“我同意說,前期的步子可以邁小一點,但至於說商業航天的未來願景,我現在就可以給出。”
“汀!!!”
無論是呂凱,還是顧銘章等高管,一下就挺直腰板,拿起本子準備記錄。
知道大老闆又要放大招了。
“首先第一點,新公司的名字就叫星雲科技。”張碩說。
呂凱等高管自無異議。
在取名這一塊,大老闆向來都是很有“天賦”的。
“星雲科技的主要願景,就是在低藍星軌道,發射足夠數量的自主可控的高解析度遙感應用衛星以及通訊衛星,組建星座網路,形成覆蓋全球的高時間解析度對地觀測能力,實現12小時全球覆蓋,並對重點區域實現30分鐘重訪。”
張碩對標的,自然就是原時空的星鏈計劃,但又要優於星鏈計劃。
太空探索公司是在15年提出的星鏈計劃,18年發射試驗衛星,19年成功發射首批六十顆衛星進入預定軌道,之後進入高速發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