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月下亭對論(求推薦票,月票!)(第2/2頁)
章節報錯
恰恰是,當時的大漢連年征戰,國庫虧空、百姓疲敝,已經受不起出兵北伐的前提需要,所以姜維的數度出兵,就違背了朝中一些有心之臣的意願,其中對其批評更甚者,當屬譙周。
“丞相說得是,姜維此人忠孝兩全,但若悉心培養加以引導,末將相信其定能成為大漢棟樑之材。”
“孝然,亮今日與爾對飲而坐,可知為何?”諸葛亮放下手中酒樽,那微醺的臉龐在燭燈的掩映下顯得魅力十足。
說到這裡,李休定了定心神,然後將掌中酒樽也同樣放在桌案上,他睜了睜眼清醒一番,原來丞相是在這裡等著他呢。
緊接著,他清了清嗓子,雙眼投向眼前面露笑容的諸葛亮,其身體這時也端正起來,態度很是嚴肅地向其回應道:
“乃回朝之事罷?”
“然也。”諸葛亮微微點頭,如今李休為大漢立下汗馬功勞,一個小小的校尉,居然能夠統領三萬大軍,還能以少打多把三朝老將張郃給打退,這放在誰身上誰不自豪?
古往今來,功臣者多,但有些人卻因功而自傲,最後落得個滿門抄斬的罪名;還有些人功高蓋世,晚年被君主懷疑判了個莫須有的罪名而死。
真正能有急流勇退的功臣寥寥無幾,諸葛亮此番叫他前來就是為了這件事情,李休功勞幾乎蓋過大漢所有參戰將領,如果不能有個交代,對他來說是個大考驗。
而且,李休年紀輕輕便統帥三軍征伐沙場,這與那飲馬瀚海、鞭指漠北的霍去病幾乎沒有什麼差別,只不過霍嫖姚深受劉徹培養,而李休是零基礎打拼上來的。
在年齡上,霍去病是個軍事天才,而李休二十五歲征戰沙場,自當下往前推或者是往後退,能統領幾萬人大軍的將領又有幾個?
“還請丞相教我。”李休沒有猜錯,但他對於朝中的情況基本一無所知,即使是知道,也只是知道史書上的那些事情,所以他必須要向諸葛亮請求相應的幫助。
見他這般,諸葛亮只是笑了笑,自己對於李休這顆掌上明珠那是越看越愛,又豈能不明示指點他?
只見其欣然起身,李休見狀亦是如此,他走上前來攙扶著有些醉意的諸葛亮,但他卻是擺了擺手,示意自己並沒有大礙。
踏踏踏——
腳步聲輕盈遲緩,丞相挪步上前站在月下,這時他的身體好似靜止住了一樣,這其實是在感受著今夜清風,他要好好清醒一番。
拂拂——
果不其然,又是一縷夾雜著盛夏涼意的微風輕輕吹拂而來,使得這身鶴氅隨著風緩緩顫動,那把鶴羽扇上的羽毛這時似乎生靈一般競相搖擺。
“孝然,亮且問汝,大漢若要興國,該當如何?”
“………”李休聽聞此句先是怔了怔,而後躬身謙卑地回應道,“當以朝堂安穩為先,掃定天下興國安邦為後,二者若反,必因朝堂不穩而征戰不利。”
說罷,諸葛亮微微睜眼,這正是他想要的回答,或許是自己對他的要求太低,這番回答忽然讓其眼前一亮。
“卻不曾想,孝然竟對治國安邦之事有所見解,亮甚感欣慰也。”
一直以來,他與李休討論的無不是戰陣軍事,從未深入交談國家大事,今日聽聞其言,不覺中引起了他的注意。
“末將常伴丞相身邊,久而久之也就知曉些許治國之事矣。”
實際上這都是謙遜之言,有現代記憶傍身的李休很清楚這些治國理政的方法,而在這個時代,這個國家,想用常規的治理政策根本就行不通。
“哈……孝然說至此處,倒是令亮不禁慾知爾心中之意,不妨說上一說,大漢當下難題究竟乃何?說錯無妨,亮不會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