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在所有人的預料中,這都應該是一場旗鼓相當的大戰,但實際上,當第一局結束,第二局開始,戰況直接呈現出明顯的一面倒趨勢。

因為林梓君的心亂了。

這局由他先發球,他開場就發了一個短下旋。

短下旋這種發球,號稱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它在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的對局中都是對的,就連華乒國家隊的大佬們都跟自己的弟子說過同一句話:“當你不知道發什麼球的時候,就先發個短下旋,看看對手會怎麼處理。”

但偏偏在今天這場球中,無論對王超還是對林梓君而言,短下旋都一定是錯的。

王超不能發短下旋,是因為林梓君的反手已經練到幾乎任何臺內短球都可以擰的地步,唯一的不確定性只來自於擰球的成功率。

林梓君性格謹慎、思維周密,在通常狀況下不會去擰高難度的球,但當局勢真的足夠危急時,他還是敢亮劍的,而事實上,他擰球的成功率極高。

他一旦擰球成功,對王超而言,就直接陷入大被動,近乎於必死。

林梓君同樣不敢發短下旋,因為這代表他要跟王超鬥短。

雙方的臺內短球都非常細膩,算得上世界一流,但如果一定要在最巔峰處分出一個勝負的話,林梓君知道,他沒有王超細。

王超的“無雙”屬於組合天賦,其中是包含“入微”的,他的手感並不遜色於羅九,是那種能夠在一局比賽中打出多個超級球的程度。

林梓君的手感雖好,卻屬於正常人苦練之後能夠達到的那種好。

這是雙方都研究了大半夜的比賽錄影之後得出來的共同結論。

所以林梓君會在鬥短中露出破綻,讓王超抓到先手,搶先起板。

王超雖然暫時沒有什麼殺板,但他的連續進攻套路變化太多,從某種意義上說並不遜色於殺板,只要他能搶先起板,就大機率能確保打死人。

所以第二局比賽的正解應該是雙方繼續發底線長球。

所以林梓君這個短下旋發出來,就代表他的心真的亂了,已經失去了他一貫以來的冷靜,他這個短下旋完全是從小練球和比賽中養成的下意識習慣。

王超果然跟他鬥短,每一次擺短都一定在林梓君的右手大角度,他要確保林梓君就算腳步再快也沒辦法跑到球的右側去。

多個回合後,王超成功找到了臺內挑打的機會,主動起板,隨後牢牢掌握住主動權,用連續五板左右開弓將林梓君打穿。

1:0。

到這時候,林梓君的氣勢已經急劇衰落下去,就連在場邊默默祈禱的莊慧深,都輕輕嘆了口氣,搖了搖頭。

他知道,林梓君完了。

這個18歲的少年,就算天生冷靜,就算天賦強悍,終究還是新人,做不到真正老將那樣的心如止水,他明顯已經被王超從氣勢和技術兩方面徹底壓制了。

乒乓球比賽與其他比賽的最大區別就在這裡。

兩個在硬實力上旗鼓相當的對手,基本上很難在所有的比賽中都打成旗鼓相當的模樣,反而會呈現出極其劇烈的技術波動,要麼是你碾壓我,要麼是我碾壓你。

或許今天你零封我,明天我就能零封你。

影響勝負的因素非常細微,有時候甚至沒法說出個明確的道理來,所以歷年來的各種大賽中,不乏有選手在上一局把對手打成11:1,結果卻最後反而輸掉的事情。

在丟掉第一個球后,林梓君醒悟過來,重新選擇發底線長球。

但即便發球沒出問題,這個球在幾經拉扯後,他仍然輸掉了。

比分變成2:0。

這個球的失利已經沒辦法找到一個簡單直接的理由,只能說,當他狀態和心態雙重失衡之後,打出來的球已經失去了某種韻味。

王超繼續怒吼,氣勢昂揚,與球檯另外一頭安靜而沉默的林梓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頗有種得理不饒人的意味。

甚至讓很多觀眾隱隱產生了某種反感,覺得王超太跳了,而對面的小林子如此羞澀,如此清秀,如此溫潤,你就像個暴徒,真的捨得辣手摧花嗎?

但王超完全不在乎。

他發球,依然直奔林梓君左手位底線,逼迫林梓君退臺,或是臺內搓球,然後繼續與林梓君拼節奏,拼臺內小球,到這時候王超已經喪心病狂,變本加厲,他每一個球出手都要吼一聲,已經讓很多觀眾皺起了眉頭,發出了噓聲。

林梓君被他吼得心煩意亂,在王超又一次將球打到他的反手位底線後,他一咬牙,一狠心,腳下瘋狂加速,在剎那間跑過了整張球檯,竟真的跑到球的左側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