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綱的安排果然奏效,或者說,應該是林書航的提前安排奏了效……

左側戰線的太原府,其知府張孝純頗具才幹,由於邊界靠近遼土,因此在任這十餘年間倒是一直都在勤練府兵,而自兩個月以前的應天軍第一批新兵將士畢業,分派各地時,這太原府作為北部戰線的重中之重,也是歷史上金人第一次南下伐宋時選擇的兩條進攻路線之一,林書航豈會不重視?

當時第一批學員裡成績最好的幾個,楊邦乂、王貴與劉風等人就都分在了此處,林書航不但拉著太子趙恆一起自掏腰包給幾人發了用以啟動軍事重建的兩萬貫軍費,同時還命戶部追撥了太原一筆專門的練兵款項。

而張孝純的府兵本就訓練得有一定基礎,比大多數腐敗不堪的宋軍要強得多,再得楊邦乂、王貴等人引入了應天軍訓練的一些新概念,將原本兩千多人的府兵擴招到了七千多人,再透過同樣的新兵集訓淘汰了約莫一半,如今雖只剩下了三千五百多,可歷經兩月訓練,各種後勤、物資拼了命的堆,這三千多人放在這個時代可算得上的絕對精銳了,縱然比不上汴京應天軍那靠九星鍛體術才練出來的恐怖身體素質,但起碼令行禁止、紀律嚴明,乃至豁得出去無後顧之憂,這些都絕對是這個時代的其他軍隊很難比擬的。 首發更新@

有了這樣一支部隊,再加上張孝純進士出身,對楊邦乂這樣的儒將十分欣賞,全力支援之下,讓整個太原的軍事實力可謂是煥然一新。

在此前朝廷的指令還未到達之前,太原便已經提前進入戰備狀態。

張孝純在楊邦乂的建議下,主動放棄了南邊河谷平原的那些村鎮,將其居民遷移,村莊、鄉鎮所有糧食、資源搬到太原,其他房舍以及所有能用卻搬不走之物,則盡都以大火付之一炬,擺出堅壁清野之策,再借助太原城本身的高城厚牆拒守。

由於太原三面環山,僅南部是平原開闊地帶,金人連圍城都很難做到,二十萬大軍只能是在城南的河谷平原駐紮,連番攻城數次。

可這太原雖只幾千守軍,但勝在紀律嚴明、士氣高昂,且這些守軍不同於以往的所謂“賊配軍”,而幾乎都是太原人的子嗣,大多數人最開始是被應天軍的高額報酬薪資所吸引而來,算是被誆來的,但等現在練出來了站上城頭後,他們在城裡那些什麼七大姑八大爺的親卷們自然也都跟著操心,自然也就都跟著拒守,有青壯的就來幫忙搬下東西,沒青壯的也是儘量幫忙準備物資,比如幫城頭燒滾油、削箭桿等等力所能及之事,可謂是軍民一心。

能不一心嗎?城頭上站著的要是你家兒子,你也只得一條心。

如此太原,再加上張孝純這些年從未忘記過每年修繕城牆,且幾次加厚,因此儘管金兵攻勢很勐,但都均被擋了回去,無功而返。

左路軍元帥完顏宗望也是金國最善戰的名帥了,是現在最受完顏阿骨打器重的兒子,即軍中戲稱的二太子,滅遼之戰,其功勳以及軍中聲望都並不在完顏宗翰之下,不過只因是王子身份,不用與臣下爭功而已。

此人久經戰陣、深諳兵法,幾次試探性攻城,已然看得出太原守軍士氣正旺,當是有名將統帥之故,再等周邊探子放回訊息,說到整個河谷平原所有村鎮都已被付之一炬,而距離此間最近的城市,已然是在近百里外的汾州去了,如此堅壁清野的決心和魄力,已然讓完顏宗望感覺心中暗驚,既是沒想到宋人的反應如此快,更沒想到宋人的策略竟如此極端,與原本想象中的大軍所到之處望風而降完全不同。

如此情況下,想要強攻下太原就已經遠不是三五天的事,即便是想不惜一切代價的強攻也不行,他這左路軍集結的大多都是降卒和各方部族新兵,騎射馬戰固然能吊打宋人,可要說爬牆攻城,這可真不是他們所擅長的,雖說此前滅遼時也曾在大遼繳獲過許多大型的攻城器械,但這太原北。

邊是太行山呢……那些大型的攻城器械根本就不可能跟著大軍一起從那太行山的山路上搬過來。

可待想要放棄這塊難啃的骨頭直接轉道南下,可那又無異於將自己的後背賣給宋人,這太原城明顯是有名將鎮守,自己賣出如此大一個破綻,對方要是抓不住才有鬼了。

何況更要命的是,整個左路軍的後勤供給都是由太行山而來,即便臨時組織了少量的船隻透過黃河水運,但那也還是得途徑太原,倘若太原拿不下,卻讓大軍往前開拔,那可不僅只是腹背受敵的問題,連這後勤供給線恐怕也都是很難保得住的,何況人家還堅壁清野,這附近百里內你都找不到可以搶的地方,百里外的汾州說不定也照樣有防禦佈置,到時候前被堵後被截,後勤但凡斷上一兩天,都不用打,自己的大軍就得先崩了,那是絕對不行的。

這手堅壁清野,這可著實是把完顏宗望給難住,只得是一邊命令大軍原地駐紮,一邊派人加強後勤線的防護,一邊再立刻把控這附近黃河沿岸的幾個碼頭,反正先將這太原困死了再說。

同時再差人快馬去距離此間最近的大同府,著那邊的官員快速籌備大型的攻城器械,同時組織船隻,將這些攻城器械自黃河流域水運過來。

只是這一來一去,再加上攻城器械的籌備,那就真不知要等到什麼時候去了,少說一個月,多則兩三個月也未可知。

堂堂二太子,大金戰神之一,糾集大軍南下,竟然在這第一關小小太原便被困住,完顏宗望也是鬱悶得不行。

而右路戰線上,韓世忠等人在接到朝廷訊息的第一時間便已開始撤軍,退進大名府中。

坦白說,這邊的軍隊素質比起太原城而言,可就真是要差上許多了。 首發更新@

大名和真定本就是北宋曾經拒擋遼金的第一屏障,駐紮的守軍多,但這人一多就亂,一亂就拉胯,素質明顯岑差不齊不說,逃兵還不斷。

哪怕韓世忠、岳飛等人此前已經在真定進行過一次大裁軍了,將原本從童貫處收編來的二十萬大軍裁剪為了七萬,將其他人放歸鄉里,命其各自拿著府印到各自的籍貫所在去找官府要遣散費,同時將剩下的七萬人大肆訓練。

可這等大規模的軍中訓練,與應天軍那種小範圍的精英訓練又大為不同,短時間內是很難看到成效的,這一兩個月時間根本就練不出個什麼,戰鬥力依舊還是處於平均線以下。

同時,大名府原本的那些守軍也好不到哪裡去。

上任大名知府梁中書,在水滸傳中被還未成氣候的梁山賊眾就直接攻破,其軍隊戰力能好到哪裡去?可謂是將熊爛一窩了。

因此雖是有韓世忠、宗澤、張叔夜,乃至還未成年的岳飛等世之名將,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幫人心知肚明這些兵是什麼玩意,壓根兒就沒有想過與金人對決。

只是依託大名府的高牆堅守不出,一邊在大名府中加緊練兵,任他外面叫陣的金人罵得天翻地覆、極盡羞辱之能事,只一概充耳不聞。

於是完顏宗翰便也遭受與左路二太子有些相同的境遇,感覺有點啃不下來……

但大名府不同於太原,北面無山,而是坦途大道,因此攻城器械要從燕京拉過來就比較容易,只是走得比較慢,沒跟上大軍的速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