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永樂大帝的宿命(終)(第1/6頁)
章節報錯
大明隨著時間的發展,就像一座搭建的越來越高的通天塔,落地在滿世界的平房中,耀眼奪目,高高在上。
千年未有之盛世的概念,開始自上而下慢慢的深入到了所有人的心中。
而在盛世之中,人口也開始爆發式的增長,無數的人在朝堂更加開放的政策下,隨著鄭和的船隊去往了海外的各個地方。
他們淘金,謀利,一步一步奠定屬於他們的基業,傳播著中華文化的同時,也如殖民一般賺取著當地百姓的金錢。
只不過區別於殖民的是,他們也同樣給那些地方帶來了繁榮的機會。
於是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崇敬起大明,他們也開始跋山涉水的想要看一看傳說中最為昌盛的國度。
大明天朝,海納百川,不會因為他們來自蠻夷就瞧不起他們,反而感化著他們千方百計的想要成為一名真正的大明人。
甄武曾聽小七來信說過,哪怕遠在馬六甲,當地的所有人也以擁有一張大明戶籍而感到自豪。
甚至還有一兩個小國國王向朱棣***,希望前去大明為官,更好的學習中華文化,亦希望大明派遣官員前去他的國家帶領他的臣民告別蠻夷。
同化如一場海浪一般,開始席捲整個世界。
至於鄭和,他率領著艦隊足跡走的越來越遠,當橡膠,紅薯等物品開始出現在大明國土之中後,農業進入快速發展的同時,工業也逐步的開始萌芽。
甄武曾把一艘他自己做的簡易小船,在各行業優秀的工匠面前展示過,小船很小,只有巴掌大小,而且簡陋的令人髮指,但是它卻可以憑藉一個蠟燭,不靠風力,不靠人力航行在水中。
所有工匠都好奇的研究著。
一個點燃的蠟燭是如何讓兩個緊密合在一起的鍋蓋進行鼓動,又如何透過鼓動讓氣流順著小管推動著小船前行。
就像燒火的鼓風機一樣,區別卻是不需要人力拉箱。
於是蒸汽這個新的動力方式,第一次出現在了他們的腦海之中,點亮了他們新的世界。
造船的工匠是最受觸發的,五年後他們成功的造出了一艘蒸汽船,只不過這艘船的體型太小,而動力設定不僅複雜,聲音還特別噪雜,完全無法與現有寶船相提並論。
一些保守派開始唱衰。
但是在甄武表明力挺的態度後,無數的年輕工匠,奮不顧身的撲進了改造蒸汽船的大業當中。
他們一方面想要透過努力得到甄武的青睞,另一方面也被甄武那句「你們將改變世界」的話語而激勵。
年輕人總是最容易接受新鮮的事物,同樣年輕人也更容易激進而奮發。
他們如初次獵物的幼虎,迫不及待的想要證明著自己。
無數受過「愛朝廷,愛國家,愛人民」之類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勳貴子弟,從講武堂中畢業投身到了軍隊。
他們朝氣蓬勃的想要報效國家,而他們的出現,也激勵出一批更為純粹的年輕士子嶄露頭角。
迂腐的老傢伙,若仍總惦記著自私之利,終將會被掃入塵埃之中。
也因為這番變化,朱棣在朝堂上把文臣集團收拾的服服帖帖的,到了永樂十七年的時候,竟比甄武預料當中,更早的遷都到了北京。
在這期間,甄幼淑改回了本名孫幼淑,嫁給了青梅竹馬的三月,而朱瞻基也娶了青梅竹馬的張若霖,並且在永樂十七年的時候,成功生下了他的長子。
朱棣彷彿當年親自帶著朱瞻基一樣,歡喜的總是想把他的重孫子放在身邊照顧。
而張若霖是二賢的女兒,甄武算是朱瞻基兒子的舅姥爺。
這…讓甄武莫名想起了藍玉和朱允熥
。
甄武好笑的搖了搖頭。
藍玉如何能與他相提並論。
先不說朱瞻基也算是他看著長大的,朱瞻基和三月簡直親如兄弟,單單朱瞻基的情種本色,也不會讓一個後來者騎到張若霖的頭上去。
不過,即便如此,甄武也打算消減他身上的權勢了,因為張玉清隨著年齡越發的嘮叨了,好幾次都明裡暗裡的表示想要一家人團聚的想法。
她這輩子算不上苦,唯一讓她覺得遺憾的是,自從家裡發達後,就很少再能見到幾個兒女團圓在她的膝下了。
但朱棣好像是打定主意要與甄武來一場有始有終的君臣之誼,甚至明言對著甄武說過,他只要不死,甄武就甭想清閒下去。
沒辦法,甄武只好安撫著張玉清,讓其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