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有什麼內幕訊息,定然是第一時間知曉的。

這也是很多外人都向他們打聽的原因。

可不管他們再打聽,府裡的管事下人除了相互之間竊竊私語兩句,卻從來沒有對府外的人多嘴一句。

哪怕是對同為甄家手下討生活的人也一樣。

家規森嚴,已見成效。

不過這事把老三搞的興趣大增,這日,來到甄武的書房,找到甄武詢問,北平是不是真來了一位狂生。

甄武正翻著詩經,尋思給兒子挑個好名字,聽了老三的問話,合上書,饒有興趣的看了老三兩眼,點頭道:“若你說的是城中傳言的那個,是有這麼回事,而且還是我親自下令讓人丟出北平的。”

“啊?”

老三吃驚,不可置信的問道:“這世上還真有這麼天真的人?他是讀書讀傻了嗎?竟然敢跑到北平讓殿下自裁。”

這話說完,老三本以為會惹得甄武贊同,可出乎老三意外的是,甄武反而有些愣神。

過了一會兒。

甄武反應過來,側頭向著窗外明媚的天氣看了一眼,嘆了口氣道:“我本來以為也是讀書讀傻了,想要博取身後名的一位儒生而已,可後來經過調查才發現有些小看他了。”

嗯?

老三疑惑的看著甄武。

甄武從身後的架子中掏出一本卷宗來,扔給老三:“好好看看吧,以後和我一樣,吸取這個教訓,不要因為一件事,一個印象或者旁人的言論就貿然的給一個人定下結論。”

老三接過卷宗,坐到一旁看了起來。

甄武卻趁這會,站起身來伸了伸腰身,他一邊伸著,一邊走到窗前,看著窗外的一株桃樹,上面清脆的綠葉之間,竟然不知何時已經長出了小小的花苞。

天氣真的要暖了。

甄武感嘆一句,隨後轉身靠在窗前看著老三觀看卷宗,這個卷宗是甄武最近剛剛查到的,上面寫著關於高巍的一些事蹟。

總得來說此人對忠義氣節看的比生命還重,卻又對儒家的一些傳統大膽的提出反對。

是個比較複雜的人。

甄武完全可以想象到,高巍那日和朱棣所說的話,如果是高巍身處朱棣的位置,他絕對可以做到他所說的那樣。

此人比較推崇程朱理學,他小時候母親就一直患疾,他便一直照顧著母親,一直到母親去世,然後他依照禮制,在其母親墓旁結廬,嚴格的守了三年孝,從這點上來看,高巍不僅不是個壞人,反而還是個孝順的人。

在政治上,他還曾數次提出魚鹽之利和冶煉金屬的重要,以及反對儒家輕視財富等一些政見,在削藩上他是支援的意見,但同時又反朱允炆對骨肉至親動刀兵,提倡採取漢朝推恩令,北方藩王子孫,改封南地,南方藩王子孫改封北地,如此一兩代下來,藩王之權不削而自削。

只不過高巍力薄,政見屢屢不被朱允炆採納,反而朱允炆對高巍的品性比較推崇,選此人來北平噁心朱棣。

可能在朱允炆心中,高巍的品行,才是高巍的優點。

這時老三也看完了,老三同樣如朱允炆一樣讚道:“這個人的人品真不錯,至少是個孝順的人,這種人雖然對忠義氣節格外看重,不懂變通,可這樣的人確實也讓人升不起惡感。”

“只是這些感受?”甄武問道。

老三臉上出現一絲茫然之色。

甄武無奈的搖了搖頭,漢人好多時候都是這個毛病,對孝順這個品德看的太重,像高巍這般孝順的人,在別人眼中很容易孝順這一點成為他最大的亮點,反而讓人忽視他的能力。

甄武從老三手中接過卷宗,提起筆在高巍的幾個政見上做了個記號,隨後吹了吹,等到筆墨幹了,再次遞給老三。

“拿回去好好看看我做記號的那些,仔細琢磨琢磨,把高巍的這些政見的弊端利處琢磨透,有什麼不明白的再來問我。”

老三哦了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