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朱允炆出兵與密雲降(第1/4頁)
章節報錯
京師。
昨夜下了一場雨,豐沛的雨氣一掃整個南京城的乾燥,包括人類在內的天下萬物都彷彿得到了滋養,煥發出更精神的狀態。
哪怕到了第二日,皇宮之中,一些低矮的角落,還存著一些小水窪,被風一吹,清涼的水氣便伴著風充斥到整片天空中,一點一點的中和著陽光所帶來的炙熱感,並給整個皇宮增添了一份溼度。
奉天殿裡,當朱允炆聽聞燕王朱棣舉兵反了,整個人震驚的差點從龍椅上跌下來。
這一日,他本正與方孝孺等人討論《周官》法度,意欲銳意改革,大興文治,可突如其來的這個訊息直愣愣的砸在他的頭上,讓他哪還有什麼心思討論別的。
他拿著朱棣上書的告示看著,看著朱棣一口一個為了幫他,清君側,除奸佞,正義的不能再正義。
朱允炆氣的直接把告示重重的摔在了地上。
“豈有此理,豈有此理,竟敢如此巧言令色,當朕是什麼?無知的三歲小兒嗎?難道朕還需他來清朕之側,當朕不辨是非,不明忠奸嗎?”朱允炆怒火沖天的說著,那些怒火彷彿也在燃燒的越來越旺。
他本就討厭有人和他擺叔叔的譜,燕王竟然還敢拿著叔叔的名義來反他。
要知道他是大明的皇帝。
皇帝是不需要幾個長輩壓在頭頂的。
他需要的是所有人都伏地稱臣。
“陛下勿惱,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而已,何至讓陛下動氣。”方孝孺連忙勸解道。
朱允炆意識到他有些失態,呼哧呼哧的深吸了幾口氣,試圖平靜下來,等到他把氣壓了下去後,朱允炆才開口問計方孝孺三人,只是神情中依舊顯示著他滿心的不爽。
“如今情況,朕當如何行事,各位還請暢言。”
黃子澄想了想,上前道:“北兵素來強悍,如若不早御之,河北之地恐會盡失,到那時將真成為麻煩,所以臣建議,儘早出兵討之,等拿下燕王之後,再行問罪即可,現下無需和燕王多言。”
齊泰同樣附和道:“臣也覺得這般最好,燕王起兵反抗,陛下可乘勢顯露朝廷之威,大軍直接蕩平燕王,如此也能震懾其他諸王,這般對我們日後的削藩之策,亦有好處。”
朱允炆坐在龍椅上眼光閃了兩下後,隨即下定決心:“那便直接大軍討之吧。”
隨後,幾人開始商議如何進兵。
而在幾人商議的惹火朝天時,朝外許多軍方大將翹首以盼等著朱允炆傳召,可等來等去,也只等到個心寒。
這等兵事,朱允炆竟只和幾個文臣商議,便定了策略,完全沒打算和軍方之人商議什麼,好似只需要軍方之人前去執行即可。
很快,朱允炆等人便定好了策略。
第二天,朱允炆帶朝臣祭告天地宗廟社稷,在眾目睽睽之下削了燕王朱棣的屬籍,同時又釋出詔書以示天下。
詔書大意:家門不幸,親叔們屢屢試圖謀逆,去年周庶人意欲不軌,聯絡燕王,齊王,湘王造反,朕念在大家都是親戚,制止了周庶人朱橚的罪行,今年齊王又和朱棣,朱柏合謀不軌,湘王朱柏畏罪自焚而死,齊王朱榑被朕廢為庶人,而燕王朱棣,朕念在和朕是最親的份上,沒捨得治朱棣的罪,可朱棣竟然起兵造亂,危害宗社,此等行為獲罪與天地祖宗,義不容赦,所以我簡單的發兵討伐燕王朱棣,在這裡也要告知內外臣民軍士,都要懷忠守義,與國同心,掃茲逆氛,永安至治。
朝臣聽了這個詔書,神色都有些古怪,一時間都‘啊,對對對’的附和朱允炆。
之後,朱允炆開始調兵譴將起來。
拜長興侯耿炳文為徵虜大將軍,駙馬都尉李堅、都督甯忠為左、右副將軍,率師討燕,又令江陰侯吳高,都督耿瓛,都指揮楊文帥自遼東進軍,都指揮盛庸、潘忠、楊松、顧成、徐凱、李友、陳暉、平安等,自山西,河南,山東分道並進。
置平燕布政司與真定,尚書暴昭掌司事,擢程濟為翰林編修,充軍師,號百萬之軍,意欲以雷霆之威直搗北平。
朝臣們聽完這番安排,神色又古怪起來。
這是簡單的發兵?!
許多人頭上冒出了問號。
而軍方之人本來都還挺期待的,期待朝廷終於用到了他們,他們也終於能支稜起來了,可沒想到朱允炆安排了兩個文官當軍師,掌司事。
這他孃的是什麼鬼?
是在說他們不會打仗嗎?還是信不過他們?
安排軍師的意思是要他們聽文官怎麼打仗唄,安排掌司事的,是要警告他們如果不聽從就會被罰唄。
這有點意思了。
許多接到命令的一些將領,心中莫名的有些不爽起來,沒想到打了一輩子仗,還能遇到這種情況。
不和他們商量商量也就罷了,出征也要讓他們聽別人的,這咋不直接讓文官掛帥呢。
可不管他們心裡爽不爽,朱允炆這番安排,幾路並進,兵峰直指北平,氣勢洶洶下讓許多心中傾向朱棣之人,不由的憂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