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師是技術愛好者,常更新技能包,一定機率會整爛活兒。方沂說:“做飛車戲當然不可能沒準備,拍攝前用過模型模擬過,而且也準備了至少兩三個方案,我感覺能成,就拍板上了。其實就算不能成,我也想試一下。”

“為什麼?”

“因為我想做一些技術積累,即便我現在用不到,我可能後面會用到……現在我們團隊在寬甸縣用的那個十來米高的大型光源,是用懸臂吊在空中的,其實最開始來自於《重返十七歲》大水倒灌那一幕。你說有沒有用呢?技術積累是有用的。”

方沂又說,“我現在做這些不需要找韓國人、美國人,相反,可能是他們遇到這個難題了,來找我取經,我要找他們收錢……所以共和時代拍大製作成本不那麼高,因為我不至於樣樣都請外國人從頭開始,那個很有噱頭是不是?可是不符合我的觀念。現在我希望前一部前幾部用過的錢,後面也起作用。”

張一謀沉默片刻,又問:“因為你保證得了你的團隊連續性,你也很專業。”

方沂不認可:“因為我是老闆,我敢下本。”

張一謀:“又拍電影,又做老闆……我其實,我其實覺得這樣會分散導演精力,而且也有港地導演啊,比如王京他說過這個問題……說這樣拍不出好電影,真的不專業。”

方沂搖頭:“時代變了。”

——可惜的是,這屬於導演間的私人談話,沒辦法拿到新聞上聊。

方沂只能另起個角度,只談“同”的部分,不談“不同”的部分:“如果你說的,我和他都是英雄的話,我覺得我們是這樣的一種英雄……2008沒有張一謀也很精彩,有他更精彩,2012沒有方沂也精彩,有方沂當然更好……”

這話讓底下粉絲哇哇大叫,臺上的不論是主創團隊,還是總菊的派駐代表、中影領導都靜靜聽著。

方沂說:“所以這樣的‘英雄’,是時候到了的英雄,和其他人比我太幸運,輪到我拍電影這幾年,我趕上國家發展快的時候。”

“於是中國觀眾有錢看電影,願意看電影。中國有足夠的技術人力,發展電影這類似乎無益於生產力的享受消費,甚至會捧我愛我,沒有浪費人力財力,而是漲了志氣。”

“其實沒有我,沒有張一謀,也會有其他人站出來完成歷史任務,我聽說《泰囧》的票房特別好,說不定本該輪到了徐政導演,我聽說當年李鞍導演的開幕式方案也得到了票,我想改一下未必不能用,他們都會以各種方式稱為你說的那個英雄,只要有個假如。”

方沂還提到了身邊的大哥成,令他激動得掉淚:“大哥成也是英雄。我都不能想象,如果我身邊Jackie有當年最紅的影響力,考慮到他生活在現在的中國,他會是什麼樣的人物,說不定找遍影史也找不出這樣的人,我也遠遠趕不上他……”

吹大哥成的很多,大哥成聽麻了,但方沂吹的自然不一樣。大哥成當場潸然淚下,老淚縱橫,再一想到電影馬上要幹到了國產第一,確實有種“要不我息影了吧”這樣的想法。

當然我們知道,大哥成是閒不住的。

“——因為說到底,英雄是必然要出現的,可能是你、你,還有你……”方沂快速指了一圈人,包括主創,也包括韓三坪、楊收成等人,甚至是部分他覺得觀感不錯的領導,笑道,“只是落在我頭上了。”

手又向下面大眾。“他們向誰,誰就成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