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萬!

這是大半天的資料,實際上到當天夜裡12點前,準確的數字是九千三百來萬,差了六七百萬過億。

——這怎麼行?

作為發行方,中影當晚反應極快,宣佈於全國多地加映,重點挑縣、地級市新建影城挖掘觀影潛力,臨時撤掉了一批不怎麼賣座的電影排場,全給《十二生肖》……一部分影廳組織員工團建,發深夜票但不要求觀影,而實際上已經統計到票房當中。

刷票房有很多種:偷票房、騙票房、陰陽票、捆綁票……列舉下來這章得用去大半。其中有個一力降十會的法子,當出品方、發行方、院線全屬於一個巨無霸時,它所組成的閉環可以透過“左包進右包”的方式,理論上支付8.3%的稅金就能大量無限制地刷取票房。

這法子太牛了,但目前沒咋用。想這麼玩沒能力,有能力玩的不想玩。

為什麼?

因為刷票房需要成本,想這麼玩的一般得上市,才能把成本從股票差價中擼出來,否則屬於純傻叉行為。

而能這麼玩的,在2012年只有中影,它可以不講經濟賬,只講政治賬。但它暫時沒有這種動機幹這種事兒,《十二生肖》票房勢頭極佳,不需要開神仙掛。

當前政策效果已經太猛啦,各大網站下午預測《十二生肖》首日票房破億無望,結果12點一過,捷報傳來,票房已經到了一億一千萬還多。

《新晶報》13號晚11點發圍脖:“方沂成國產片首日票房最高導演,遺憾未能破億。”

不到十五分鐘,該文改成:“《十二生肖》首映破億!國產片追上好萊塢!”

又過十五分鐘,得知破億不是“堪堪破億”,而是餘了上千萬,小編一邊痛罵離譜,一邊改標題,一篇雄文出爐:“票房王!他已是國產片第一人!”

配上方沂大幅照片,那是一張看上去完全和“破億大導演”沒有任何的照片,卻達到了極強的震撼感:

十八歲的方沂穿上盔甲,正準備演《新三國》的第一場戲,場務在不遠處為他打板,方沂清澈雙眼掃過鏡頭彷彿和人跨越時間對視,少年正在拔劍……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

一億一千萬不是中國影市的極限,也不是方沂的極限,它也許很快就會破掉,也許永遠不會破掉,重要的是敢為天下先。它在2012年12月13號這天有別樣的含義:

一、內地影市首日票房第一,重新回到了國人手裡。

二、它不僅僅是首日第一,它還可能首周第一……以及拿到總票房第一。

12年於內地影人肯定是一個特殊的年份,它表現的太像一部蹩腳爽文了,一部圓不過來了就機械降神的三四流。當這一切發生在現實世界時,它就深刻的鼓舞了所有參與到這條產業鏈的人,令他們在激動、興奮之前的第一反應甚至是茫然……如何發生的,怎麼有可能的?

絕望的時候求神拜佛,原本是求個心安,並不真的以為神佛會顯靈,而現在真的顯靈時,人們反而需要一點時間調整情緒,甚至於覺得恐懼——祂原來真的存在嘛。

13號票房破億,14號票房破兩億,15號、16號後“四天破四億,已超過《變形金剛3》”,“《十二生肖》仍然在衝鋒,排片獨霸賀歲檔”、“因票價較《阿凡達》更低,《十二生肖》有望成為內地觀影人次冠軍”、“《十二生肖》上座率保持在三成五,預計將持續到一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