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盔甲、鋼刀,火槍火炮,馬甲,可都是好東西啊。”

明廷境內造反……啊,是受不了壓迫而起義的農民義軍,以及各路擁兵自重的軍閥,與王鴻泰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別的軍閥是聽調不聽宣,要麼是率領大軍來了,磨磨蹭蹭的裹足不前,壓根不打,要麼就是連來都不來,掛名參戰。

王鴻泰,那是真打啊!

大淩河、鴻棋山、鎮江堡、丹東,而且向來是留漢不留滿蒙,真是殺人誅心啊!

本來大清國就漢軍最多,結果連著三次會戰,滿蒙族人傷亡數萬,偏偏漢軍旗兵力越大越多,聲音越來越不可忽視。

這慢慢的,大清國到底是誰的大清國?

偏偏還不能跟漢臣徹底翻臉,大清國最大的劣勢就是人口。

一個國家想要富強,無外乎兩大因素,幅員遼闊,人口眾多。

大清國地盤比不過蒙古、朝鮮,人口比不過漢人,一直就以強硬的軍事力量來維持四者之間的臣屬關係。

而王鴻泰,正在打破這種平衡。

………………………………

1644年3月中,早就該死的皇太極,終於再一次死在了於盛京清寧宮的南炕上。

臨終前,皇太極沒有留下任何遺詔,隨後滿清權貴們圍繞皇位展開了殊死爭奪,其中睿親王多爾袞和肅親王豪格雙方僵持不下,這對叔侄勢同水火。

其實,當時表面上看起來有兩白旗支援的多爾袞實力強大,但是其實局面對豪格卻更為有利,豪格自己手中就握有正藍旗一旗,而且皇太極留下的兩黃旗大臣索尼、鰲拜盟誓,誓要支援先帝之子繼位,鑲黃旗的遏必隆也率領甲士圍住了崇政殿,也就是說,豪格實際上有三旗的支援,很明顯,更有優勢。

然而,豪格在大好形勢下卻過於謙讓,拱手將大好河山讓給了自己的九弟福臨,豪格“性柔”的缺點暴露無遺,如果他有多爾袞的魄力,皇位必將被其握於手中。

其實,這都是外人的看法,沒人會在意正藍旗是不是已經被王鴻泰打廢,只剩下十個牛錄,差點被除旗,也沒有人知道皇太極到底給豪格的那封書信裡寫了什麼。

順治繼位後,多爾袞和豪格繼續為大清征戰四方,身為攝政王的多爾袞逐漸權勢熏天,把持了朝政。

爽了爽了,終於爽了!

多爾袞漸漸的被權勢所矇蔽,他的第一刀不是對付王鴻泰,而是對付自己人。

這第一刀,砍在了蒙古的身上。

多爾袞和豪格兵分兩路,在四月分輕裝突襲,奇襲蒙古各部,所有出兵、出牛羊、出馬少的,被掃蕩一空。

一切都成為了滿八旗的私人財產,讓滿清內部原本有些低沉計程車氣再一次迴轉。

於此同時,還發生了另外三件大事,史稱“1644甲申三大轉折點”。

第一件事,就是明廷內部的張獻忠與李自成兩大反賊聯合了兵力,直接讓朱由檢原地爆炸,只能不斷的從南方運糧,派出錦衣衛、東廠前往南方,到各個衛所裡挑選尚且能夠征戰的將士,哪怕能挑出來兩萬人也可以。

只要能夠守護住寧武關,天下就是太平。王鴻泰和吳三桂,就是最後的保障。

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都與王鴻泰有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