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1644甲申三大轉折點(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二件事,就是朝鮮王多次派出使臣與王鴻泰進行交涉後,“無奈之下”,只能“欣然同意”王鴻泰的要求。雙方以一條命中註定的分界線“劃江而治”。
名義上,土地仍然是朝鮮的,但是現在,一切的人口、糧食等,都歸王鴻泰使用和調派了。
而且王鴻泰不單單滿足於此,再一次“簡單”的閱兵儀式上,狠狠發震懾住了朝鮮的使臣團。
“老弟,哥哥這大炮怎麼樣?硬不硬?”
“硬!”
雙方就“抗擊建奴一事”上達成了數十條約。
主要大方向就是王鴻泰提供軍事保護,可以讓朝鮮朝廷的所有王室成員和文武大臣可以高枕無憂,聲色犬馬。
可以不去管什麼建奴八旗,歌舞昇平,太平年間幹什麼,現在就幹什麼。
朝鮮王呢,自然是每個月都要送來固定數目的民夫、工匠、糧草等等。
這合理嗎?這很合理吧。
你僱保鏢還得給工資呢,咱這兵強馬壯的,跟你講道理,沒直接搶,夠意思了。
再說了,咱是大明侯爺,帶領天兵天將收復朝鮮失地,你不得給錢啊?
這第三件事,就是王鴻泰麾下的第一支水師,遼南鎮皮島水師,正式成立了!其規模遠超朝鮮水師和滿清水師,其戰鬥力遠超大明……北部水師。
這件事重要嗎?不太重要,因為這支水師,經過了一次擴建後,整體素質有所下降。
這支水師,出了運輸、震懾和牽制等戰略任務意外,目前幾乎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幫助。
但是,你要是說不重要,它還真挺重要的。
有了船隊,那麼王鴻泰接下來的兵鋒指向就靈活多了,相對與滿清建奴,他更想先去把倭國給幹了。王鴻泰有時候都想親身前往,比較他只要接觸到海岸,頃刻間就是百萬精銳大軍。
於是,經過反覆的討論,一件十分具有歷史意義和政治意義的任務,就落到了都統翟毓秀的身上。
出使西域(大霧)
入京面聖,與大明構建聯絡。
這個構建聯絡,不是說“加個好友”,也不說去上貢去了,而是跟朱由檢徹底攤牌。
建奴你打打不掉,距離更遠,軍威更甚的王鴻泰,害怕你鐵血大明?你軍隊能開過大淩河,重走半島四州,王鴻泰都給他磕一個。
這一次進京,只辦三件事。公平,公平,還是TMD,公平。要頭銜,要宣稱,要情報。
這三要不能說很重要,只能說是比較重要。
“翟都統,上次是證明你自己的實力,現在,是要證明你的綜合能力了。你應該不想止步於皮島水師都統的位子一輩子吧?”
翟毓秀麻了,整個人都麻了,這輩子長這麼大,就沒見過這麼會畫大餅的人!可偏偏,翟毓秀還真就美滋滋的吃著這張大餅。
無他,只因王鴻泰有那個給他兌現承諾的能力和信用。
明明自己也沒幫上什麼忙,跟建奴的水師碰了碰,炮轟了一下鹿島,除此之外,一點用處都沒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