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兄弟鬩牆(第2/2頁)
章節報錯
明崇禎二年,多爾袞跟從皇太極從龍井關突入明朝邊塞,與貝勒莽古爾泰等攻下漢兒莊,逼近通州,接近明京師。
並且在廣渠門外大敗袁崇煥、祖大壽的援兵,又在薊州殲滅明朝山海關的援兵。崇禎三年,攻打北京的大軍班師回朝,多爾袞與莽古爾泰先行,又大破明軍。
他用自己的軍事才能和戰功,證明了自己並不是一乳臭未乾的幼子!
崇禎四年,他的八哥初設六部,命自己掌吏部事。
在攻打大淩河之戰中,多爾袞親自衝鋒陷陣,直抵大淩河城下,城上炮矢猛烈,多有傷亡。祖大壽約定獻出錦州投降,十月二十九日夜,多爾袞與貝勒阿巴泰等率領四千兵馬,與祖大壽所屬舊部三百五十人,裝作潰敗的樣子,打算襲取錦州,錦州明軍迎戰,多爾袞擊敗了錦州的明軍。
崇禎五年,五月多,多爾袞從徵察哈爾。崇禎六年,皇太極與諸貝勒、大臣商討進一步興國的大計,皇太極向大臣們詢問,明朝、朝鮮、察哈爾這三個地方,先打哪個,多爾袞力主以徵明為先。
他從動搖明統治根基,進而奪取全國政權的戰略目的出發,建議皇太極每年整頓兵馬,乘穀子熟時深入明境,圍困燕京截其援兵,殘毀其屯堡,消耗其國力。
多爾袞的建策,得到皇太極採納。
因山海關外一帶地方尚為明朝重兵把守,於是八旗軍隊繞道蒙古地區,越過長城,多次深入明境,蹂躪土地人民,給明朝以沉重打擊。
後金征服與招撫蒙古各部時,惟獨察哈爾部在林丹汗率領下,不肯降服,始終採取與後金對抗、周旋的態度。
崇禎八年二月,此時的多爾袞已經徹底立下了腳跟,獲得了巨大的政治資本和軍事武裝力量。
皇太極命多爾袞等率精兵萬人,前往黃河河套地區,招撫察哈爾部眾。
此次進軍,進展順利,先後招降林丹汗的妻子囊囊福晉、蘇泰福晉、林丹汗的兒子額哲。林丹汗曾得到元朝傳國玉璽,上有“制誥之寶”四字,多爾袞將玉璽呈獻給皇太極。群臣因而奏請皇太極上尊號稱帝。
那一刻,多爾袞越發的不服!
憑什麼?他皇太極幹什麼?!這些事情都是我乾的!計劃我想的!作戰方案我提的!實踐操作我做的!前線我上的!
憑什麼稱帝的不是我!
崇禎九年,正月初一新年慶賀大典時,多爾袞首率諸貝勒向皇太極行禮,這與十二年前的情形相比,可謂天壤之別。
多爾袞滿臉笑容,心中跟吃了蒼蠅一樣噁心!但他已經不是曾經的他了,他知道,自己要忍,還沒到時候。
四月皇太極稱帝,改號大清,論功行封,多爾袞被封為和碩睿親王,已列六王之第三位,其時年僅二十四歲。
從此更加受到重用,也更讓多爾袞心中憤怒。
阿濟格等率軍伐明,太宗命多爾袞與多鐸一起攻山海關來牽制明軍的力量,阿濟格勝利之後,多爾袞回師。
十二月,皇太極親征朝鮮,史稱丙子之役,多爾袞隨同。
崇禎十年正月,皇太極令多爾袞攻江華島,俘虜朝鮮國王家屬,並限“戢其軍兵,無得殺戮”。四月初五,多爾袞奏報押送朝鮮人質昭顯世子李𣳫夫婦和鳳林大君李淏夫婦及182名隨從官員、下人和家屬抵達盛京。
然而,十句誇獎裡九句都是誇皇太極慧眼如炬,善於用人。
好,我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