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匠作營(第1/2頁)
章節報錯
王鴻泰這也算是萬萬不得已而為之,畢竟他現在缺人,又因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警告導致他能用但不能完全用左建中等人做事。
餘糧徵集、工分大營兩種制度,也算是王鴻泰最後的仁慈,誰讓咱王鴻泰是個大善人呢。讓你吃飽吃好,這麼好的工作上哪找去?
什麼?你說工錢?啊這,我給你提供了工作崗位,讓你吃飽飯,你還想要工錢?(笑)沒“堅清壁野”,讓你自帶口糧服徭役就不錯啦。
王鴻泰也不是不想發工錢,因為這樣左手右手來回一倒,以永豐為中心的經濟就能夠盤活了,甚至還能夠吸引那些依舊歌舞昇平的朝鮮南方貴族商人們往北方做做生意,試試水。
但是,他現在沒錢,全靠坐吃山空,所以必須把錢花在刀刃上。這筆繳獲來的銀子,用來上下打點疏通朝鮮官場,豈不是美滋滋?
在大明,三千兩砸進去可能只能提個千戶,或者撞大運搞了個守備,就這,還得被人天天盤剝,被上頭的武官,平級的將官,低品級的文官指指點點。
而在朝鮮就不一樣了!
首先,老子是大明的總兵天將,本身就在這一畝三分地有著超然的地位,其次,老子有著自己的軍隊,而且很強,肌肉很壯。最後,老子是為了抗擊滿清,恢復朝鮮華夏衣冠,解放在滿清暴政下的朝鮮。
地位、力量、大義,老子全佔,你奈我何?只要王鴻泰不傻乎乎的步子跨大了扯著蛋,完全就是輕輕鬆鬆的用朝鮮的人力、物力,壯大自己。
時間一天天的過去,以永豐縣土牆為參照物,向外推進兩公里,已經建起了一小段城牆。而且是字面意思,僅僅是一小段城牆。
高七米半,寬六米,能跑馬,一節能擺開千人防守的巍峨城牆,這是王鴻泰下的死命令。
因為王鴻泰想要建造的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城牆,能夠抵擋住滿清軍隊,把永豐打造成一座最起碼可以抵擋一段時間的堅城。
這裡將會成為他的根據地、大本營,更是他不斷嘗試什麼制度適合這個年代的試驗田。
所以,城牆的建造工程量相當之大,以至於已經聚集了這一帶兩萬左右閒散人員的軍工營,依舊人手不足。
用石灰、沙子、礫石做成砂漿,又在石灰砂漿裡混上了黃黏土,從而增強了砂漿的強度。
打發婦女老人和人類幼崽去沿海地區撿貝殼,利用貝殼的灰作為石灰材料,製作成蜃灰,蜃灰的主要原材料是蠣殼或蛤殼,透過焚燒收集其灰,從而作為建築材料,而這樣用來砌牆其強度遠遠大於石灰。
這都是民匠局的匠人們告訴他的,而他們的這些知識,都是萬曆三大徵時期那些隨軍匠營的人傳授的。
這麼看來,這朝鮮自古以來……咳咳。
王鴻泰在匠人們的建議下,還用糧食去收集糯米,將糯米漿混入石灰砂漿中,可以大大的提升石灰砂漿的強度。
明長城,便是用糯米石灰砂漿砌的,甚至有些城牆的硬度已經超過了後世的建築,就連推土機都無法將其推倒!
而重中之重,消耗量最大的夯土的原材料是紅泥、粗砂、石灰塊。俘虜營三班倒,晝夜不分,伙食給滿,就這,天天累暈幾十個,還跟不上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