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九章 大秦的財政求助(第1/2頁)
章節報錯
1680年3月19日,長安,朱雀縣。
“大學士,你戴上試試。”
王介聽到這個稱呼非常受用,微笑地點點頭,從夥計手裡接過配製好的眼鏡,試著架在了鼻樑上,然後調整了幾下鏡架。
那名夥計又殷勤地將一份《長安紀事》遞給王介。
“嗯,倒是看得清楚了一些。”捧著報紙看了半響,王介摘下眼鏡,輕聲說道:“不過,這左眼稍稍有些模糊,恐怕還需再磨製一二。”
“大學士稍等片刻。”那名夥計接過眼鏡,迅速回到裡間工作室,稍頃,重新換了一隻鏡片,讓王介再次試過。
眼鏡的發明最早可追溯到1270年左右英國聖方濟各會修士羅傑·培根的光學實驗。當時眼鏡僅是作為老年人閱讀之用,到了1290年傳到了法國,1310年就已經透過海路,傳到了中國。
眼鏡是印刷的副產品,對於這個觀點,可能會讓很多人感到驚奇,這就如同說顯微鏡和望遠鏡是眼鏡的副產品一樣不可思議。
眼鏡雖然出現得很早,但只有在印刷技術大規模地發展和應用後,才得到重視。眾所周知,印刷字一般要小於手寫字,而且早期的印刷體也不比手寫更清晰,再加之當時的照明採光條件不好,印刷書在擴大閱讀的同時,也造成常見的視力疲勞和近視眼,眼鏡便很快成為讀書人的日常用品。
最早的眼鏡片是矯正遠視的凸透鏡,後來出現了矯正近視的凹透鏡。齊國的玻璃光學技術的進步,相應地也帶動了眼鏡製造業的興旺。
隨著齊國光學技術的發展,漢洲本土隨之產生各種各樣的凸透鏡、凹透鏡,以及多鏡片組合的放大鏡、顯微鏡和望遠鏡。而顯微鏡和望遠鏡又引發了醫學、生物學和天文學等新興學科的革命性突破。
甚至可以說,沒有顯微鏡就沒有新生的微生物學,這一切其實都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人類創造的每一件工具,都蘊含著超越其自身的意義。
按照古希臘先賢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技術是和理性、知識相關聯的創造性行為。正如古代中國發明瞭羅盤,由此引發了後來的西方大航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層出不窮的新工具和新機器促發了齊國的工業革命,而催生這些新工具、新機器的卻是看似不起眼的儀器比如眼鏡、放大鏡、望遠鏡、氣壓計、溫度計、真空泵,甚至是鐘錶。
如果說眼鏡(諸如老花鏡、近視鏡)大大延長了鐘錶匠的職業壽命,那麼放大鏡則使鐘錶的小型化成為可能,更加小巧的懷錶和腕錶使時間得到徹底的解放。在這些生產生活的細節中,如果說鐘錶改變了人們的時間觀念,那麼望遠鏡和顯微鏡則改變了人們的空間觀念。
王介是大秦禮部左侍郎,這個月初才隨訪齊使團抵達長安,覲見齊國皇帝、拜會內閣總理,並通報大秦國內出現的巨大變動。
大秦皇帝孫可望於去年九月駕崩,瑞王孫徵灝在群臣的擁戴下,繼皇帝位,改元承德,昭告天下。
大秦新皇登基後,除了第一時間通知周邊藩屬國派出使團前來南京哀悼先帝,敬拜新君外,還要告知遠在萬里之外的戰略合作伙伴齊國,大秦已經換了新的話事人,但仍舊希望繼續加深彼此之間的合作和交流,維持雙方的戰略協作關係。
當然,使團除了向齊國通報大秦皇帝變更的訊息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目的,那就是想再借一筆錢。
數年前,大秦為了朝鮮,與雲州北明政權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衝突爭。秦軍先後動員十萬軍隊進入朝鮮境內,意圖將北明勢力徹底清除半島之外,以維護天朝上國之威。但北明儘管國小力弱,但部隊戰力極強,竟然先後擊敗、重創兩路秦軍,繼而與龐大的秦國打得有來有往,形成拉鋸之勢。
後來,在齊國的調停下,秦明兩國罷手停戰,各自於朝鮮境內劃分勢力範圍,不相侵犯。這場戰爭,大秦可謂是得不償失,不僅花費了數百萬兩銀子,還讓北明生生地割佔了朝鮮四成領土和人口,大大削了大秦皇帝孫可望的臉面。
為此,大秦開始勵精圖治,改革軍制,要仿齊國陸軍模式,建立大秦新軍。
然而,讓大秦君臣意想不到的是,這新軍的耗費居然如此巨大。僅五千餘的官兵,從人員餉銀、被服軍裝,到裝備的武器軍械、訓練彈藥,以及整個後勤輜重,每年就要耗費一百二十多萬兩白銀。若是,拉上戰場打上幾仗,估計花費將會更多。
這新軍,簡直就是一頭吞金巨獸!
可是一想到秦軍在朝鮮戰場上的表現,皇帝孫可望一咬牙,繼續加大投入,將新軍規模擴大至一萬人,勢必要將秦軍的作戰實力提升至一個新的高度。
在國內尚有五十餘萬舊式軍隊尚未淘汰之際,有限的財政收入必然無法支援大秦的軍制改革持續推進。在這種情勢下,去年一月,大秦便以廣州市舶司為抵押擔保,向齊國借貸了五百萬漢洲銀元,期限十年,以補充空虛的國庫。
然而,就在大秦休養生息、積蓄實力之時,一場非常意外的軍事衝突卻不期而至。
1679年初,西北邊境傳來警訊。平定了蒙古杜爾伯特、輝特等漠西衛拉特各部的準噶爾汗國突然舉兵進入青海,試圖要將這塊原和碩特汗國的地盤納入其麾下。
是時,主政西北地區的吳三桂病重臥床,不能視事,其子吳應麒膽小怯懦,有意讓出青海。但據守西寧的悍將王輔臣不甘多年經營的地盤就此讓與蒙韃,堅決主張抵抗。在新年之際,帶兵三千,從西寧急襲蘭州,在內應的幫助下,一舉控制全城,並斬殺吳應麒、吳三桂女婿郭壯圖及方光琛,悶死病重的吳三桂。
隨後,王輔臣遣使至秦州(今天水),急告大秦甘涼都督熊天霖,請朝廷速發天兵至青海,以驅蒙韃。
熊天霖聞報後,在尚未得到陝西總督的命令情況下,提兵三千,冒風頂雪,迅疾殺向蘭州。
控制了蘭州城後,熊天霖一邊不斷請命陝西速派援軍,一邊派出一千軍兵隨同王輔臣所屬部隊趕至大通(今青海門源縣城),警戒進入青海地區的準噶爾部。他則領兩千精銳,彈壓城中亂局,整頓數千軍心大亂的吳軍。
準噶爾汗王噶爾丹派出使者與秦軍交涉,提出此地原為蒙古和碩特部領地,境內還有為數眾多的蒙古部落。那麼準噶爾來此,特為統一蒙古諸部,是部落內戰,請求大秦不要干涉。
熊天霖則覺得,這青海一帶為當年吳三桂所破,並納入治下。而吳三桂早在十年前便向曾經的大明上表歸附。如今,這裡自然也成了我大秦的地盤,而且人家都求到我了,我如何能置之不理。
於是,熊天霖將準噶爾使者趕出蘭州城後,沒有再理會噶爾丹,而是繼續催促後方派兵增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