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9年10月9日,柯尼斯堡。

對於一支來自東方大國使團的到來,包括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在內的所有勃蘭登堡普魯士貴族和官員都是始料未及的。

因為,齊國使團在離開聯省共和國後,先後訪問了英格蘭、丹麥挪威聯合王國、瑞典王國,然後便從斯德哥爾摩乘船來到波羅的海南岸。

就在大家都以為,齊國使團將會前往本地區最為重要的國家波蘭立陶宛王國訪問時,他們卻突然抵達了柯尼斯堡,對一個連王國稱號都沒有的勃蘭登堡普魯士進行友好國事訪問。

在驚愕之餘,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更多地是感到有些受寵若驚。相較於齊國使團曾訪問過的上述國家,要麼是目前的歐洲大國,要麼是煊赫一時的地區強國,而勃蘭登堡普魯士僅僅是由幾個鬆散的邦國組成的聯盟,論地位,論實力,論規模,在歐洲根本就屬於不入流的角色。

作為聯省共和國曾經最主要的軍事同盟國,腓特烈·威廉對來自遙遠漢洲大陸的齊國還是有一定的瞭解。據說,這個國家不僅富庶異常,而且還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他們與聯省共和國旗下的東印度公司幾乎壟斷和控制了整個東方貿易,在印度洋地區更是當之無愧的霸主。

在剛剛結束的法荷戰爭,聯省共和國的海軍和陸軍當中,就有人數多達一百三十多人的齊國軍事觀察團。這些軍官不僅更為專業,而且不畏戰爭,於戰場上表現也是極為英勇。

數年前,著名的馬斯特裡赫特要塞圍攻戰中,面對法國攻城專家塞巴斯蒂安·勒普雷斯特雷·德·沃邦將軍的進攻下,因為有十多名齊國陸軍戰術參謀的參與和指導,使得該要塞荷蘭守軍挫敗了法軍無數次進攻。

整個圍城戰持續了十九個月(原本歷史中,法軍兩個星期便攻克該要塞),在附近所有堡壘均被法軍很短的時間內逐一攻克的情況下,馬斯特裡赫特要塞一直牢牢地屹立在馬斯河畔,不僅有效牽制了四萬餘法軍,還極大地鼓舞了聯省其他地區的抵抗決心。

此戰中,法國損失兵員八千餘,名將達達尼昂戰死,沃邦將軍本人也被要塞火炮所炸傷,損失極其慘重。

要不是最後馬斯特裡赫特要塞耗盡了糧食和彈藥物資,守軍被迫出城投降,說不定,在戰場上一往無前的法軍根本拿不下這座堅固的堡壘。

齊國軍人的卓越表現還贏得了法國人高度認可,據說法軍攻城主帥沃邦將軍把俘獲的十幾名齊國軍官請到了他的指揮部,就攻城和防禦的各種戰術演練,進行了一番深入細緻地交流。

沃邦將軍引以為豪的平行壕蛇形交通壕攻城戰術,齊國人早在三十多年前,攻克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古邦據點時,就已經使用過。至於運用幾何原理,修建要塞防禦工事體系,齊國的軍事學校也多有研究,並在實際的戰爭中具體實施過。

在腓特烈·威廉眼裡,齊國的軍事力量雖然以海軍見長,但他們的陸軍可能更讓他驚歎。聽說他們的軍隊都是由全脫產的職業軍人組成,所有的軍官受過非常專業的軍事培訓,掌握了豐富的戰爭知識,擁有極高的軍事素養,戰場上也表現的英勇無畏,這正是他所期望打造的理想軍隊模式。

其實,訪問一個由諸邦組成的勃蘭登堡普魯士,不要說腓特烈·威廉感到非常意外,就是齊國使團絕大多數成員也有些頗為不解。論影響力的話,旁邊的波蘭立陶宛王國絕對比它大得多,不僅擁有超過百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和千萬人口,而且人家祖上還曾闊過,稱霸過中東歐地區,有著輝煌的歷史。

但使團臨行前,皇帝陛下卻專門交代了專使紀常榮,務必要對勃蘭登堡普魯士進行友好訪問,彼此之間先建立一個良好的印象。陛下聲稱,這個小邦國雖然尚不成勢,但極具發展潛力,若是有可能的話,不妨與其建立全方位的外交、軍事、貿易等事務關係,以促進雙方的合作交流。

1618年,普魯士公爵艾爾伯特·腓特烈經歷長期的精神病折磨後去世。他的女婿,同出於霍亨索倫家族的勃蘭登堡選侯約翰·西吉斯蒙德繼承了這個公國,勃蘭登堡和普魯士便組成了君主的個人聯盟(也稱共主邦聯)。

勃蘭登堡普魯士合併時,適逢慘烈的三十年戰爭期間,勃蘭登堡普魯士作為主戰場之一,遭到嚴重的破壞,經濟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

在早期,勃蘭登堡、普魯士和克勒夫馬克三個邦國只是共同尊奉霍亨索倫家族為君主,但各邦都有自己的一套政治系統,邦與邦之間都視對方為外國。各邦的發展也是不平衡的,勃蘭登堡、普魯士兩個邦以容克地主莊園經濟為主,萊茵河的克勒夫馬克以市民階層的商品經濟為主。

1640年即位的選侯腓特烈·威廉早年在荷蘭度過,目睹了荷蘭的富庶和先進,有志於改造幾個邦國,建立統一的國家。他在邦國內確立了對等級會議的絕對優勢,改革了樞密委員會,建立了內閣,並且改革了公室直轄領地上的管理機構公務官房。

腓特烈·威廉還仿照荷蘭經濟模式開徵各種新稅,將直轄領地上的財務狀況逐漸從破產的邊緣拉了回來。為了擴張領地,他還建立了一支高達2萬人左右的常備軍。在剛剛結束的法荷戰爭中,他還接受荷蘭人的僱傭,與法國人打生打死,除了擴大邦國的影響力,還有就是要賺取一點可憐的佣金。

當齊國人要求在柯尼斯堡以及其他邦國城市建立貿易商站,積極拓展波羅的海周邊貿易時,腓特烈·威廉立時應允下來。

因為對荷蘭人直接撇下勃蘭登堡普魯士,而單獨與法國締約媾和,腓特烈·威廉感到了一種深深地背叛,憤怒之下,便直接斷絕了與荷蘭之間的外交和商貿關係,還關閉了荷蘭人建立的商站。如今,齊國人主動到來,正好可以填補荷蘭商人的空缺,繁榮當地的經濟。

對於勃蘭登堡普魯士致力於擺脫波蘭立陶宛王國和神聖羅馬帝國的羈絆,最終取得王國地位,從而躋身歐洲大國行列,齊國給予了充分理解和支援。

齊國使團在柯尼斯堡僅停留了三天,但給主人留下了極好的印象。雖然他們在對待勃蘭登堡普魯士與瑞典、波立王國,以及神羅等周邊國家爭端問題時,只給了一些惠而不實的口頭支援,但這些表態,還是讓腓特烈·威廉感到一種莫名的喜悅和興奮。

腓特烈·威廉作為一個事實上的邦國君主,卻始終處於一種尷尬的位置上。一方面,他身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選帝侯,在帝國內擁有獨霸一方的地位,可以與皇帝分庭抗禮,但在許多事務上,總是被哈布斯堡家族排除在帝國之外。

另一方面,他又是普魯士公爵,雖然在1660年時,趁著波瑞戰爭,解除了普魯士對波蘭的臣屬地位,但在歐洲其他國家眼裡,他仍舊無法擺脫低人一等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