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我們即將上朔至前方數十英里處的達莫德爾河,也有齊國人的沿河據點嗎?”

“暫時還沒有,艾克勳爵。”托馬斯·赫德森說道:“要知道,孟加拉總督為了避開齊國人的威脅和控制,特意將總督府從達卡遷移至達莫德爾河上游的阿散索爾。在這種情勢下,孟加拉地方政府應該不會再給予齊國人在達莫德爾河兩岸太多的特權。”

“這麼說,孟加拉總督跟他們的皇帝陛下一樣,對齊國人充滿警惕?”

“艾克勳爵,齊國當年進攻莫臥兒帝國時,首先列為進攻的目標就是孟加拉。這裡的富庶的程度,令人難以想象。在這個地區,生產製造了整個帝國近四成的棉紡製品,以及八成的黃麻產品。另外,孟加拉還是莫臥兒帝國最大的糧倉,這裡的稻米可以實現一年三熟,輕鬆養活數千萬人口。試問,這般物產豐饒的地方,如何不讓齊國人生出覬覦之心?”

“赫德森先生,我有一個疑問,作為一個地方行省,那位孟加拉總督在拒絕向德里的皇帝效忠後,還敢憑藉一隅之地,對抗強大的齊國?”

“艾克勳爵,這位孟加拉總督是一位非常睿智的老者,他還是上一任皇帝的舅舅,在整個帝國境內,擁有崇高的地位和豐厚的人脈。”托馬斯·赫德森娓娓說道:“不過,他目前年事已高,好像有八十多歲了。如今,整個莫臥兒帝國風雨飄渺,並且還陷入事實上的分裂。我們認為,這位總督閣下,一定會為他身後之事進行一番認真考慮。不論是對他後人的安排,還是對整個孟加拉地區的未來著想,他一定不希望齊國人的勢力繼續無限擴大。尼德蘭人、葡萄牙人、法國人,甚至就連毗鄰孟加拉的緬甸人,他都儘量保持友善的態度,積極拉攏。所以,我們認為,勳爵閣下代表英格蘭王室和議會對他進行一次友好訪問,一定會受到他們的高度重視。”

“我們這般挖牆角的行為,齊國人獲知後,會是什麼反應呢?”威廉·艾克伯爵微笑著問道。

“……”托馬斯·赫德森想了想,聳了聳肩膀,喃喃地說道:“最壞的結果,無非就是被齊國人擠出印度市場。可要是一旦讓我們東印度公司抓住機會,獲得齊國擁有的哪怕一小半商業份額,也足夠讓所有的投資者的收益翻上十幾倍。”

——

10月22日,達卡。

阿布林·卡拉姆·阿卜杜勒攜著妻子,抱著年幼的兒子,非常失望地離開工場。這家曾為之服務了八年的棉織品工場,終於倒閉關門了。

當然,在工場關門之前,也不是沒有絲毫端倪顯現。七年前,帝國與齊國之間的戰爭結束後,包括孟加拉在內的所有帝國市場,便開始向齊國棉紡織品全面開放,並且還將進口關稅下調至百分之五。

由此,價格更為低廉的齊國棉織品蜂擁進入莫臥兒境內,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對本土生產的中高檔棉織品造成了劇烈衝擊。

及至三年前,本土生產的低檔棉布也開始受到波及。讓所有人莫臥兒人都萬分費解的是,齊國人生產的棉布為何會賣得比他們本土生產的棉布還要便宜?要知道,齊國人每年都要從帝國境內大量進口棉花,然後萬里迢迢地運回漢洲本土,再加工成一匹匹色彩靚麗的棉布,最後又不遠萬里地再運至莫臥兒帝國銷售。

按理說,齊國人在耗費了大量的運輸費用前提下,其棉布的綜合成本應該比我們本土就近生產的棉布要高很多,售價也應該更貴。

面對價格更低、質量更好的齊國棉布,那些歐洲人首先改變了他們的採購來源,拋棄了合作數十年之久的眾多本地工場。

早在數百年前,印度生產的棉織品透過阿拉伯人、波斯人、阿比西尼亞人,以及馬來人,帶到中東、歐洲、北非和亞洲等區域銷售,使得印度地區的棉紡織行業得到快速發展,創造了無數的財富。

不過,後來由於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印度和歐洲之間的海上貿易通道、陸上貿易通道被阻斷,要想透過,往往要繳納高昂的過路費,這極大衝擊了印度的棉紡織貿易。

直到16世紀新航路開闢之後,印度的棉紡織貿易才迎來了新的春天。

當時英國和荷蘭的東印度公司,無不對印度生產的棉織品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們將這些繪有印度神話人物、印度當地鮮花圖案的棉布帶到歐洲後,迅速掀起了一波購物浪潮。在1621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只進口了約5萬件棉紡織品到英國,而之後不到20年,進口數量便漲了4倍。

即使,為了保護國內的毛紡織產業,英國政府曾一度限制印度棉布在國內銷售,對印度棉布徵收高額關稅。但這一切,都無法阻止印度棉布銷售的持續擴大。

印度棉織品的繁榮一直持續到1660年,在齊國的棉紡織產業興起後,遂開始面臨對方的價格和數量規模的衝擊。

東印度群島、馬來半島、波斯、阿拉伯、奧斯曼、東非,這些消費市場從萎縮到全部失去,也不過是短短十年時間。

在戰前,不僅龐大的歐洲市場面臨齊國棉紡織品的激烈競爭,就連本土市場也遭到齊國的全面侵襲。岌岌可危的本土棉織品,在帝國皇帝接連提高齊國進口關稅,並採取限額進口後,方能勉強吊著一口氣,繼續苟延殘喘。

如今,帝國戰敗,被迫對齊國棉紡織品全面開放市場。在不到五年時間裡,阿布林·卡拉姆·阿卜杜勒就見證了數十上百家棉織品工場的倒閉關門。他所在的工場為了保持生存,也將所有的工人薪水一壓再壓,勉力支撐著。

但是,壓垮工場的最後一棵稻草很快就來了。作為棉織品主要原料的棉花,其價格在齊國商人的瘋狂哄抬下,在五年裡,足足漲了兩倍之多,進一步擠壓工場的生產利潤,使得無數工場主只能選擇關門閉業。

棉紡織工場垮了,失去了賴以為生的工作,而且還沒有一寸屬於自己的土地,阿布林·卡拉姆·阿卜杜勒不知道未來的生活將怎樣繼續下去。

難道,要應徵齊國人的海外拓殖招募,遠走他鄉,去荒僻的非洲謀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