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六章 “房地產”的春天(第2/2頁)
章節報錯
乾武十七年(1659年),齊國在小門島(今澳洲北部巴瑟斯特島)修建了一座高達72米的燈塔,成為東方第一高度的燈塔。
漢興五年(1675年),齊國又在建業港修建了一座登陸紀念碑,高度更是達135米,將此前小門島燈塔保持的高度足足提高了60多米。
而建業城目前正在施工的千層塔,是仿北魏時期洛陽永寧寺塔樣式建造,但高度卻比要比它超出三十多米,達168米。建成後,它將又一次重新整理建業城上空的天際線。
不過,這座千層塔在剛剛搭建了地基未多久,突然被官方叫停了,大量的施工人員和工程匠人則被轉移到新的建築工地。
陸祥忠揮舞著鐵鎬,沿著工程匠人畫出的線,奮力地刨著堅硬的地面。在他身後,工友張和榮則端著鐵鍁將他刨松的泥土剷出,堆砌在旁邊。
“這地基就挖這麼點深,估計這房子也建得不高。”張和榮抹了一把額頭上的汗水,柱著鐵鍬說道。
“兩層高的公共租賃屋,哪需要挖太深的地基。”在旁邊推著手推車轉運泥土的工人說道:“十幾天前,這裡可是燃了一把大火,燒了幾百棟屋子,還死了好多人。上頭的官人們便將這片土地都給收了回去,然後要興建一批公共租賃屋,給那些沒房子住的工人提供一個棲身之所。”
“那些被燒了房子的人,現在住哪兒呀?”陸祥忠也停了下來,用半邊衣服擦了擦臉上的汗水。
“好像是將城裡的糧庫和物資儲備庫給騰出了不少,給那些沒地住的災民臨時週轉。”
“我聽說,官府還給每個災民發了三塊錢慰問補助。”
“何止補助?他們現在每天的飯食也是官府供應的。”
“想想三年前,北京大地震,受災者數十萬之多,哀鴻遍地,大秦朝廷何曾像齊國這般體恤災情,給予百姓如此關懷。”陸祥忠嘆了一口氣,“災後不到兩個月,便進入冬季,以至於凍餓而亡者不計其數呀!”
“誰說不是呢?”張和榮朝地上啐了一口,“更可氣的是,地震發生後,地方官府自己無法救助百姓,還禁止齊國人進入災區,生怕將災民給裹挾走了。要不是冬季來臨,凍餓而斃的人太多,使得官府不得不將數萬災民轉移到天津,交給齊國移民船隻,說不定,咱們就死在了那裡。”
“就是呀,到了齊國,那可真是活得像個人樣了。不僅吃飽穿暖,每月還給發下銀錢,這日子擱著以前想都不敢想!”
“哎……,怎麼一個個都停下來了。”一名年輕的工程學徒走了過來,大聲的呵斥道:“不知道這個工程特別趕時間嗎?都不要偷歇了,要是誤了今日的工程,就是點著燈搞通宵也得做完!”
眾人聽了,不敢再歇,立時抓起工具,重新忙碌起來。
姚基平作為一個工程學徒,對工人們的恭順態度非常受用,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滿足感和權威感。他一邊在工地上仔細巡視,一邊拿著畫板記錄工程資料和進度,準備在晚餐時,向師傅彙報,以期得到具體的指點和教導。
總的說來,在齊國,不管是建築師還是工程師都不是很注重他們的後輩所接受的大學或專業學校中所得到的培訓。建築業是一種非常講究實操的行業,雖然在大學或專業學校裡,會講授原理又講授設計。但年輕的工程師在培訓結束時,一般並沒有得到任何商業或職業方面的實際經驗。
那些渴望從事這一職業的年輕人只能與一位已經有成就的工程大匠簽約作為學徒。在某些地區,甚至還需要付費且不拿工資。他通常是從拿工資的那些助理匠人那裡學習他能學到的東西,並偶爾得到大匠的零星指點。
他所有的進步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主動精神,在工地上需要睜大眼睛看,伸長耳朵聽,並在業餘時間努力消化和吸收學到的各種專業技能。這些敏銳、勤奮的學徒在處理重要而又具體工作的場所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並要在學徒生涯結束時證明他自己值得被正式僱用。
如果在未來的工作中積累了足夠多的經驗,並且在社會中聯絡很廣又不缺資金的話,他就能合夥入股或開設一家自己的建築商社,從此走上人生巔峰,也不是太過虛幻的妄想。
目前,一些眼光敏銳的商人,已經從城市化的洶湧程序中,嗅到了濃濃的商機,準備打破幾家政府控股的建築商社的壟斷地位,紛紛集股合資,要進軍“房地產”行業。
十幾天前,建業城召集了數十名具有深厚實力的商人,針對城市住宅建設和基礎設施改造,進行了一場投資說明會。政府將為有志於進入“房地產”行業的商人(商社)給予金融和政策兩方面的扶持,以此鼓勵商人們大膽投入,增加城市住宅房屋的供應量,改善和最佳化城市的各項基礎設施。
姚基平的師傅昨天還曾斷言,齊國的建築業在未來將迎來一個新的發展歷程,從早期的滿足基本居住需求,逐步過渡到全面住宅改善階段。
鄉村暫且不論,那裡仍舊存在大量的土坯房,甚至是木屋,這都需要進行進一步升級和改造。而城市裡,外來人口的不斷湧入,以及家庭子女的增多,使得住宅面積的變得狹小逼仄,極大地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
而隨著人們收入地持續增加,新購,或者改善現有住房條件,自然會提上家庭的議事日程。而這個時候,就將迎來建築業的春天,所有建築從業人員,其收入和地位也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姚基平對師傅的論斷自然是毫不懷疑,併為此振奮不已。他也希望自己能早日出師,設計並建造一棟屬於自己風格的偉大建築,從而得以揚名天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