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9年10月4日,印度東海岸,聖喬治堡(今印度欽奈市)

今天,對英國東印度公司聖喬治堡據點而言,是一個悲傷的日子。他們先是在岸邊眼睜睜地看著己方的兩艘武裝商船被多達十艘艦船圍攻,最後屈辱地打出白旗,降帆拋錨,向對方投降。緊接著,那十艘艦船依次闖入古沃姆河口,在聖喬治堡以南一英里遠的河道中停駐。隨後,八百多人的武裝人員乘坐小船,在英國人的注視下,陸續登上北岸。

毫無疑問,這群武裝人員的目標將直指聖喬治堡,試圖奪佔這座英國東印度公司最為重要的據點。

英國人在印度東海岸設立貿易據點,最早可追朔到1626年,當時,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東南部的科羅曼德海岸阿爾馬岡建立商館,1639年,又以每年600英鎊的代價,從昌德拉吉里的羅闍(比賈普爾素丹王國中的土邦)租得沿海一塊地,建立聖喬治堡。此後,英國人便以以此堡為核心,向印度東海岸和內陸地區擴充套件他們的商業觸角。經過十餘年的發展,聖喬治堡已是英國在南印度地區最為重要的棉紡織品和手工藝品貿易基地。

從去年(1658年)開始,倫敦便將所有孟加拉、奧里薩、比哈爾以及科羅曼德爾海岸的商館都置於聖喬治堡管轄下,儼然使其成為印度東海岸的地區總部。

雖然在印度的西海岸蘇拉特,東印度公司還有一處重要的地區總部,似乎兩地應該可以彼此照應,守望相助。但實際上,這兩地的貿易事務和經營過程,都是由總部任命的高階經理和資深商人委員會指導下各自獨立執行管理的,並分別向倫敦報告,甚至隱隱還存在一定的競爭關係。

公司每年都會派遣十到十五艘商船前往東方,有些遠至中國,進行茶葉、瓷器和絲綢貿易,這是公司最有利可圖的進口商品之一。到印度的往返航行一般需要一年半的時間,其中包括裝卸貨物和等待季風時所要花費的時間。船隊一般在秋季或冬季從英國出發,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大約六個月後也就是六月份雨季到來之前可以到達印度。之後,為了能順著信風前行,船隊會在新年的早些時候離開印度,繞過好望角,以免在冬天回到英國。

然而,數年前,或者說,應該是在英荷戰爭爆發的第二年(1653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貿易經營便出現了困難。當然,這種困難不是因為印度本地商業環境的惡化,也不是公司的財政資金出現問題。而是,英國人遭到了其他國家商業上的排擠,準確的說,是被某些國家特別針對了。

剛開始,在英荷戰爭的背景下,總部設在巴達維亞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派出了不少武裝商船,四處攔截和搶掠英國商船,他們還拉上了那個南方新大陸的齊國,組建了一支聯合艦隊,專門襲擊英國商船。甚至,他們還一度將艦船開到幾處英國商館位於的港口附近,使得英國東印度公司根本無法進行正常的貿易運輸。

幸運的是,英荷戰爭只進行了兩年時間,這讓英國東印度公司不由長舒一口氣。被漢荷聯合艦隊封鎖襲擾的一年多時間,公司貿易幾乎處於停滯狀態,虧損額保守估計也達三十萬英鎊以上。

與荷蘭停戰後,那個所謂漢荷聯合艦隊也隨之解散。就在英國人準備擼起袖子加油幹,要將此前的損失儘快彌補回來時。他們愕然的發現,那個南方新大陸的齊國似乎仍在繼續針對他們。不論是從市場貨物採購方面,還是商品銷售方面,對方都在或明或暗地與英國人展開各種競爭。

漢洲人還從他們的本土調來幾艘戰艦是的,是那種海軍列裝的專業戰艦,不是武裝商船時不時地襲擊公司旗下的商船。當然,那些失蹤和受損逃回的商船並沒有直接證據可以指明是漢洲人乾的,但是,那些僥倖生還的船員悲憤地控訴,他們確實遭到了專業戰艦的襲擊,而且船上的水手大部分都是東方面孔。

要知道,在東方這片廣大的海域,只有漢洲人擁有專業戰艦,也只有他們會神經質地抽調專業戰艦來針對我們英國東印度公司!

為此,英國東印度公司曾數度派人至蘇拉特、安豐堡(今印度西南部柯欽市)和寧陽堡(今印度朋迪榭裡,也譯作本地治理)等漢洲商站據點,試圖與他們達成和解,不要再進行針對英國人的暴力襲擊。

可是,這幾處漢洲商站據點的負責人,卻都失口否認他們曾做過此類非法攔截和襲擊英國商船的行徑,認為這是英國人對他們的一種無端誹謗。

英國人被這種睜眼說瞎話的行徑激怒了,準備進行武力對抗。他們指示旗下的武裝商船在執行海上運輸任務時,儘量編組為三到四艘的船隊,並對沿途所遇到的漢洲商船進行無差別攻擊。期初,英國人打了漢洲人一個措手不及,在數月時間,接連擊傷漢洲商船八九艘,甚至還俘獲了兩艘。

不過,當漢洲人醒過神來,立即展開了瘋狂地報復。在他們兩艘專業戰艦的配合下,頻頻攔截英國商船,不到三年時間,雙方發生的海上戰鬥二十餘場。雖然,英國商船憑藉優秀的水手和頑強的戰鬥意志,先後擊沉、擊傷漢洲商船十餘艘。但是,英國東印度公司卻損失得更多,被對方擊沉、俘獲的商船多達八艘,受傷損壞的更是有十數艘。

這使得英國東印度公司派遣至東方的商船損耗率超過四成,貿易額也萎縮了七成,將已經陷入財政危機的公司徹底拖入到深淵之中。公司股價已經跌破面值,一些氣急敗壞的股東紛紛指責公司所奉行的激進對抗政策會將將公司帶入到一種破產境地。

要知道,英國本土距離印度的航程超過六個月,而那個漢洲距離印度卻只有兩個多月的航程,他們可以更加迅速地獲得本土的支援。甚至,對方只要願意,可以派出更多的專業戰艦前來印度地區。難道,我們東印度公司要與一個武力不弱的地區強國進行一場不切實際的戰爭?!

這個時期的共和國政府,關注點卻是在國內和歐洲的事務,護國主(克倫威爾)為了加強自身統治的合法性,不斷對保王党進行持續打擊和鎮壓,解散議會,甚至還差點加冕成為新的國王。

在歐洲事務中,支援法國與西班牙進行的戰爭,海上加強《航海條例》的執行,維護英國在英吉利海峽、北海以及大西洋的海上權益。即使關注海外殖民事務,更多地也是投向美洲(北美)和加勒比地區。至於遙遠的東方,似乎並不能吸引共和國政府的目光注視。

因而,無法得到英國本土更多支援的東印度公司,不得不準備向漢洲人低頭。他們在兩年前(1657年)曾派了代表前往漢洲本土,試圖從漢洲政府著力,以解決雙方在印度地區的武裝對峙局面,並且還打著英國政府的名義,想與這個新大陸國家建立正式的貿易關係。

令人失望的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代表在漢洲遭到了冷遇,這個國家的外交人員只是在與代表進行了淺顯的接觸後,便沒有了下文。盤桓數月後,未獲得漢洲任何高階官員的接待,並隱隱透露出一絲敵意。當代表失望地離開漢洲時,獲悉這個國家已然得知他們這次訪問,是東印度公司假借英國政府名義而來,因而,因而才會表現得異常冷澹,甚至有些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