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蘇伊士港事件(第1/2頁)
章節報錯
1665年4月17日,埃及,蘇伊士港。
宋昌平隨著幾名水手下了船,還沒緩過勁來,便看到一名港口官員帶著幾個隨從趾高氣揚地走了過來。
“先生,他們需要我們表示一下。”那名波斯商社僱傭而來的當地通譯攤著手,無奈地說道:“在埃及,甚至在整個奧斯曼帝國的境內,這都是通例。”
“告訴他們,我們是大齊王國派駐奧斯曼帝國的使節。”宋昌平有些不滿地看了一眼那幾名埃及人,惱怒地說道:“若是施以當地小吏賄賂,豈不有損我們兩國政府的臉面?告訴他們,此舉不可為,總需得顧及一下他們奧斯曼帝國的體面吧!”
那名埃及通譯為難地看了看宋昌平,又瞅了瞅那邊流露出貪婪神色的幾名港口管理人員,撇了撇嘴,只能回身過去向他們轉述齊國人的話語。
自1646年以來,齊國透過巴巴里海盜,與奧斯曼帝國保持著若有若無的關係,兩家將武器換奴隸的雙邊貿易做得風生水起。粗略估計,在這十多年裡,齊國差不多從巴巴里海盜手裡購買了七萬多女奴和據有各類專業技能的工匠。而巴巴里海盜也透過貿易,從齊國手裡換取了大量的皮毛、砂糖、瓷器,以及火炮和火槍。
甚至,在十年前,奧斯曼帝國與威尼斯爭奪克里特島時,海軍在遭到重創後,一度考慮過要向齊國訂購大型風帆戰艦。不過,考慮到漫長的海路,以及沿途要經過許多歐洲基督世界的地盤,這訂購的戰艦能不能安全地開回地中海,還是個問題,故而,這個交易並沒有進行下去。
不過,隨著齊國火炮和火槍在奧斯曼帝國軍中陸續列裝,並透過實戰檢驗,其質量和效能得到了軍隊上下一致認同,比他們自己兵工廠生產的軍械要強多了。如今,來自齊國的軍械,已經成為奧斯曼帝國最大的進口商品,每年多達兩百多門火炮,四千多支燧發槍,透過蘇伊士港,運往奧斯曼本土,並迅速裝備到歐洲的前線部隊。
早在八年前,齊國就透過巴巴里海盜向奧斯曼帝國傳達了願意與其建立正式的外交和商貿關係,並希望雙方互相派駐全權外交代表,以更好地維護彼此友好合作關係。不過,一直未得到回應,想來是他們對這個南方新大陸的“彈丸小國”,不是很感興趣。
然而,穆罕默德四世開始以真神教正統派領袖的身份,指揮對歐洲各基督教國家的征戰,以此來樹立自己的權威。但因帝國內傷嚴重,財力匱乏,雖一度取得優秀戰績,但戰績每況愈下。尤其1663年進攻神聖羅馬帝國時,慘敗於中歐聯軍,還被迫簽訂為期20年的和平協定,更使得素丹從此不再具有廢立東歐各國君主之權。
茫然四顧,奧斯曼帝國面對的全都是敵人,北方的神聖羅馬帝國,東方的薩法維帝國,西邊的威尼斯、西班牙等海上強國。唯有南邊,才有那麼一絲安全存在。不過,埃及行省雖然有伊斯坦布林派駐的總督,但面對埃及地區根深蒂固的馬穆魯克的勢力,無法做到統而治之,只能維持表明上的羈絆,而且還時不時地鬧出兵變和民亂。
主政的大維齊爾科普魯律.法佐.艾哈邁德帕夏勵精圖治,整治吏治,恢復社會經濟穩定,改革軍隊,準備再次復興帝國榮光。一名奧斯曼官員向他提及漢洲齊國在東南亞一帶頗有實力,還曾兩度擊敗過荷蘭人。若是主動接納他們成為奧斯曼帝國的盟友,說不定會對帝國有所裨益。更不要說,這個國家生產並提供給奧斯曼的火炮和火槍,以及大量的刀劍、甲具,效能優良,在戰場上發揮了不錯的效應,這個國家應該可以作為帝國一個不錯的潛在臂助。
於是,大維齊爾科普魯律向穆罕默德四世建議,派出高階別的官員去實地訪問和考察一下這個南方新大陸國家,若是有可能,可以仿法蘭西王國為例,與其建立互助合作的聯盟關係,共同對抗歐洲基督教國家。
去年四月,一行五十餘人的奧斯曼訪問使團抵達了漢洲本土,在與齊國外交部門官員會談之餘,也陸續參觀了本土幾家大型的軍工企業和鋼鐵廠。他們乘坐已建成並通車數年的建(業)永(興)鐵路時,無不感到震驚莫名。在工廠裡,對齊國強大的工業製造力,更是而為之咂舌。煙囪林立的廠房,轟鳴的機器,流水的生產作業現場,源源不斷下線的產品,港口堆積如山的商品和原料……
所有的一切,都證明這個新大陸國家並不是一個落後而又弱小的偏僻小國。幅員遼闊的國土,眾多的海外領地,力壓周邊所有國家和勢力的強大海軍,都顯示出這個國家日漸增長的強大國力。
更為重要的是,這個國家擁有與那些歐洲基督教國家截然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他們傳承於神州大陸,屬於華夏文明的分支,並且對奧斯曼帝國的態度,完全不像那些歐洲基督教國家那般予以排斥和充滿敵意。
當然,對於齊國在所屬領地裡打壓和限制真神教的行為,奧斯曼到訪的官員選擇性予以忽視了。這種治理手段,就如同奧斯曼帝國打壓境內歐洲和阿拉伯等地區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應該是如出一轍,都是為了維護國家的合法統治。
齊國的國王和內閣政府,對於和奧斯曼簽訂類似互助聯盟的合約,均表示了委婉的拒絕。但他們強調,齊國堅定地支援奧斯曼帝國在歐洲地區維護自己的特殊權益,對帝國保衛歐洲境內的領土完整給予物質和道義上的支援。齊國願意繼續向奧斯曼提供所需的各類軍械物資,甚至可以應帝國的需求,在付出相應抵押物時,可以提供大量的資金貸款。
可能是距離上太過遙遠,對於齊國沒有同意建立互助聯盟的關係,奧斯曼人也並沒表示出太大的憤怒和失望。他們也不指望這個南方新大陸國家可以在軍事上對奧斯曼帝國有什麼幫助,總不至於讓他們繞過非洲大陸,跨越數萬裡海路,去協同奧斯曼軍隊攻擊歐洲國家吧。
別逗了,就是最為鐵桿的盟友,也不會做出這麼傻的舉動。
此前,奧斯曼帝國最為看重的是他們法國之間的軍事聯盟。在1536年,信仰天主教的法蘭西國王弗朗索瓦一世與信仰真神教的奧斯曼素丹蘇萊曼一世結成軍事聯盟,目的是對付共同的敵人神聖羅馬帝國。這個聯盟被歐洲基督教諸國稱之為“邪惡聯盟”,但確實對兩國的對外擴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過,在1643年,年幼的路易十四成為法蘭西國王,因為其母親為奧地利的安妮公主,出身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她的攝政時期,暫停了與奧斯曼結盟。儘管在1661年,路易十四開始親政,但他仍舊延續了此前的對外政策,維持中立,避免與奧斯曼結盟。
可能正是因為感到了外交上的孤立,大維齊爾科普魯律和穆罕默德四世便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派出了使團,前往漢洲本土,來考察齊國的實力,看能否使得奧斯曼帝國獲得一些外部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