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早的脫粒工具為連枷和石磙,前者是靠人力敲打脫粒,後者是用人力或畜力拉動石磙碾壓脫粒。這兩種脫粒方式,不僅有些費時費力,而且對穀物也會造成一定的損傷和浪費。

在這個時期,歐洲國家在穀物脫粒的農業技術方面,並不比中國先進,甚至直到18世紀末,脫谷的方法也幾乎沒有改變,無非也是畜力拖動石磙進行碾壓、揉搓的方式進行。

《吞噬星空之簽到成神》

而王忠毅提出的脫粒機原理卻是大大超出這個時代所有脫粒技術,他借鑑了開元棉紡廠發明的一種羊毛清洗機的模式,透過一系列推導和驗證,畫出了一份最新型的穀物脫粒機構造模型,並將它交給了“永裕”糧食加工廠,進行進一步的研製。

這個新設計使用一個強有力的鼓,上面裝有拍打器。透過使勁地拍打,穀物的外殼被除去(此前的試驗機器只是搓穀子)。這個試驗性質的脫粒機器依靠人力驅動,每小時可以加工一百到一百二十公斤小麥,比傳統的連枷和石磙,效率足足提升了兩倍有餘,而且對穀物顆粒也沒有絲毫損傷。

若是,這個機器再建造的更大一點,脫粒的糧食將會更多。當然,要是能將其配備成畜力帶動,效率可能還要提升數倍。甚至,將這種機器安裝在水車旁邊,或者設法接入蒸汽機,那效率更是會呈幾何提升。

從工具到機器的演變和進化,意味著更高效率的提升,更是大工業發展的前提。機器相對於那些普通工具,更加複雜和更有效率,也更具有特定性和資本性。機器,實現了工具和技術的整合,即使一臺最簡單的機器,也比工具更有效率。

齊國最為致命的短板就是人口規模太小,這使得無論是在農業生產當中,還是蓬勃發展的初級工業方面,都面臨人力不足的窘態。為了解決這個矛盾,齊國不斷地加大移民力度,拼命增加國內人口數量,以充實國內各個行業的人力需求。

同時,各個行業和部門也在絞盡腦汁地發明和改進手頭上的生產工具,最佳化各種生產組織方式,試圖以最小的人力消耗,持續擴大工農業產出水平。

王忠毅在移民漢洲之前,除了研讀四書五經,備考科舉外,最為感興趣的卻是各類工物器具的的執行原理研究和製作。然而,揚州之屠,讓他幾乎命喪於清虜刀下。後來,迫於危急形勢,憑著讀書人的身份登上了齊國的移民船,逃離了地獄般的長江北岸,最後來到漢洲本土。

初來漢洲時,因為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再加之為人通達,沒有傳統文人的迂腐,便進入建業府,從吏員做起。未幾年,因為做事幹練,先後任職開元縣民政庶務官、新淮安縣負責拓殖的庶務官、廣寧堡指揮使。兩年前轉升泰安知縣。

在漢洲十餘年間,他逐漸發現,齊國官員任職升遷,只注重實績,對你能做什麼道德文章根本不在乎。而且,因為是一個移民匯聚的新型王國,對出身和資歷更是一點也不看重當然,這個建立方才二十年的王國,也無所謂高貴出身和深厚背景的世家大族,只要能在地方做出優異的政績,一個暢通的上升道路,會向所有具有一定治政能力的官員所開放。

另外,齊國上下對各類機器和科學的重視,也讓王忠毅內心深處對工物機器的熱愛,也慢慢釋放出來。在治理地方,管理庶務之餘,他會經常組織泰安當地的工匠和學者一起研究和製造有利於工農業生產的各種器物。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對於這句齊王經常掛於嘴邊的話語,他是深以為然。一個國家,一個地方,若是能用眾多的機器,輕鬆生產出巨量的商品,那將意味著,在有限的人口規模當中,社會產品數量得到急劇增加,相應的,人們可能獲得的物質資源或者財富也將比以前提升數倍。

豐衣足食,民富國強,進而天下大治,這個只存在於上古傳說中的盛世場景,必將在我齊國得以實現。

在經過數日的研究和改進,一架以畜力為動力輸出的脫粒機粗粗研製成功,在一頭騾子的牽引下,這臺脫粒機可以做到每小時完成三百公斤左右的穀物加工,使得效率較此前使用石磙脫粒,效率足足提升了五倍之多。該機器的發明,比後世英國人安德魯·米克爾研製的穀物脫粒機足足提前了一百二十年。

“這個機器部件若是全部都採用鐵件製作,估計可以更加經久耐用一些。”王忠毅拍了拍機器的木質輸料口,“另外,這其中部分傳動裝置,若再增加一些鋼鐵齒輪,想必會省力得多。”

“大人,我們這裡每月分到的鋼鐵數量雖然不多,但勻些過來,也是可以做到的。”一名官員笑著說道:“不過,你所說的傳動鋼鐵齒輪,恐怕一時間不好弄來。那需要從北邊的建業府那邊專門定製,方能有一定的數量供應給我們。”

“什麼東西都要從建業府那邊運來,太耽誤事了。”王忠毅要搖頭說道:“要是我們西南地區也建一座鋼鐵廠,然後再引一些鐵器加工廠,或者五金廠來此,豈不是能更好地促進我們西南地區的發展。”

“大人,雖然在距離我泰安縣數十里的地方發現了鐵礦,但工部或許不會同意我們在此建設一座鋼鐵廠。”那名官員苦笑著說道:“因為,我們這裡缺乏鍊鐵冶鋼所必備的煤炭。……聽說,工部屬意在南都(今澳洲墨爾本市)興建一座鋼鐵廠,他們那裡發現了煤礦。”

“……呵呵,話說,南都的運氣還真好。前腳剛發現了金礦,後腳又發現了煤礦。如今,還要興建我齊國第三座鋼鐵基地。也許,要不了數年時間,這南都就此大興了!”

“是呀,人家地理資源條件確實比我們泰安要好。更為難得是,以南都為核心的漢南地區行署大總管,可是由去年才從內閣副總理退下來的沉大人(原內閣副總理,吏部尚書沉成安)擔當。如此一來,這南都有資源,又有人脈,因勢發展起來,那也是順理成章之事。”那名官員不無羨慕地說道。

“那可未必。”王忠毅瞥了一眼這名官員,“發展,更多依靠的是活人,更是一地官民同心協力之奮鬥,可不是一堆死物的所謂資源。”檢測到你的最新進度為“第二零七章建業城的和談(一)”

是否同步到最新?關閉同步

1635漢風再起 /info989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