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四章 偉大的航行(終)(第2/2頁)
章節報錯
登陸探查的海軍官兵在附近發現了一種體型巨大的鳥(鴕鳥),體長約為1.83米,身高2.42.8米。長相很奇特,像蛇一樣細長的脖頸上支撐著一個很小的頭部,上面有一張短而扁平的、由數片角質鞘所組成的三角形的嘴,還有兩隻如同青蛙眼一樣的褐色大眼睛。軀幹粗短,胸骨扁平,上面生有一對顯得與身體很不相稱的短翅膀,不過顯然已經退化,沒有飛羽,不能飛翔。
這種大鳥的奔跑速度非常快,在見到眾多船員們試圖對它們進行圍捕時,迅速邁著兩隻碩大的腳趾飛奔而去。經過一番努力,船員們最終還是射殺了兩隻大鳥,為所有人的晚餐增添了一道異常美味的菜餚。
“這處沿海地帶水草豐茂,面臨兩洋交界之處,西北和東邊兩個方向有大山阻隔,地勢險要,若是在此建立一個穩固的據點,再佈置數艘主力戰艦,便可攔截那些來自歐洲的商船。”艦隊司令、宣節校尉(少校)陸祖生站在一處高坡上,望著遠處的山川地貌,“當然,我們齊國也可將此處,作為一個連同歐洲的跳板。”
“此處距離荷蘭人的開普敦據點只有三四天的航程,若是我們貿然在這裡建立據點,恐怕會遭荷蘭人忌憚。”風行3號艦長、仁勇校尉(中尉)樊福德覺得這位長官似乎特別喜歡“跑馬圈地”,凡是發現任何一處戰略位置,都想要將其納入齊國治下,並謀劃著要建立穩固的海上據點。
可問題是,我們齊國目前擁有的實力,當真可以支撐我們在全球範圍內佔據那麼多要點嗎?
“呵呵……”陸祖生見幾名部下流露出不以為然的神情,也不以為杵,輕聲說道:“在這個全球殖民的時期,唯有積極進取,大膽開拓,以後方能有機會為我齊國開創一個最為有利之局面,為我華夏文明擴充套件更多之生存空間。有些事,我們倘若現在不去做,而是要留待實力完全具備時,方才付諸於行動。那時,焉知會遇到多少掣肘和強勁的對手?”
“我齊國獨據漢洲大陸,四面皆海,未來之敵人,必然來自於海上。而縱觀全球,唯有歐洲西夷,憑藉海洋之便,馳騁世界,遍尋天下之利。長此以往,歐洲西夷諸國,必然民富國強,且海上實力亦為大興。故而,我齊國未來之敵,必定是歐洲海洋大國。所以,我輩海軍同僚,需未雨綢繆,放眼將來。”
“司令大人,所言極是!”眾人聞言,隨即點頭應諾。
6月1日,艦隊調整行駛方向,航行偏東南,朝西風帶駛去。
6月4日,探索艦隊經過數日航行,進入南緯西風帶,隨即再次調整航向,往東而去。
6月20日,艦隊於南緯50度附近,發現一片荒蕪的島嶼(今法屬凱爾蓋朗群島)。島上潮溼多暴風雪,地表岩層裸露,植被種類也是單一,無高大喬木、灌木,主要覆蓋著草本苔蘚植物。動物以海象、海豹和鳥類為主。海岸切割嚴重,多陡峭的峽灣和大的半島。內地有山地和高原,山地表面絕大部分被冰川覆蓋。不過,靠近沿海低地卻是多湖沼,溪河短小流急,連線湖泊。
島上風速之大,連蒼蠅和蝴蝶都被迫在進化中放棄了翅膀。這裡根本不適於居住,更不適於開發,但卻是企鵝、海象和海豹的天堂。
在此短暫停留兩日後,艦隊官兵於群島各處埋設了數塊齊國界碑,以宣示領土主權。隨後,艦隊繼續向東行駛,朝著漢洲的家園方向挺進。
7月3日,探索艦隊開始調整航向,方位東北,進行最後一段的航行。
7月14日,探索艦隊在距離漢洲西南海域六百多公里處,遇到兩艘來自巴達維亞的捕鯨船。
在這個時期,要論海上捕鯨能力和技術,荷蘭人稱第二,就沒人敢稱第一。自從十幾年前得知漢洲南部海域有大量鯨魚出沒後,便吸引了十數艘荷蘭捕鯨船的到來。這些來自北海、巴倫支海的海上勇士們,以漢洲西南和東南幾個府縣為前出基地,不斷地在南太平洋和南印度洋往來巡航,搜尋和捕殺鯨魚,然後再就地售賣於漢洲人。
相較於在北海和巴倫支海捕殺鯨魚,這些遠涉萬里來到此處的荷蘭捕鯨船獲得的收益會更高。因為,漢洲人不僅會將大量高附加值的鯨油、鯨皮和鯨骨買下來,而且也會將那小山般大小的鯨魚肉也予以收購。雖然鯨肉的售價很低,但總比此前將其無謂地丟棄至大海中,要多一份進賬不是?
當兩艘捕鯨船的水手們聞知,這兩艘齊國的探索船歷經一年時間,完成了一次高緯度全球航行的壯舉,無不肅然起敬。要知道,在這個時代,探索一條新的航線,而且還連續跨越三大洋,穿過兩大洲,這是何等艱辛,途中又是何等的兇險。
捕鯨船上的船員們紛紛貢獻出本就不多的新鮮物資與探索艦隊官兵,以表達他們的最大敬意。
告別了兩艘捕鯨船,探索艦隊官兵們懷著極度的渴望,向著即將抵達的漢洲大陸飛速駛去。
7月18日,上午十時,歷經一年,跨越數萬裡,繞行地球一圈的探索艦隊,抵達了漢洲西南地區的泰安(今澳洲西南部奧爾巴尼市)。
當地官員和數百民眾聞訊後,紛紛湧到泰安碼頭,熱烈歡迎這些安全歸來的海上勇士。
1635漢風再起 /info989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