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八章 糧食和人口(第2/2頁)
章節報錯
還有一種可能是,從饑荒中倖免於難的婦女處於飢餓狀態,身體嚴重缺乏營養,以至於她們在短時間內沒有月經,無法排卵。
另外,即使處在絕望的飢餓中,人們實際上也很少被餓死。更多的情況是,他們的身體太過虛弱,難以抵抗諸如流感或痢疾等一般疾病。
在整個十七世紀,不論是亞洲,還是歐洲,人口幾乎都處在急劇下降的過程。歐洲爆發的三十年戰爭,東方發生的明清易代和大規模的屠殺,都使得數百上千萬人死去。即使未發生戰爭的其他地區,因為糧食的貴乏,或者疾病、瘟疫的頻發,人口也是增長極為有限。
但在漢洲大陸,隨著十餘年的開發和建設,加之移民不斷輸入,使得這塊古老的大陸人口規模開始快速地增長。
在這個時期,由於醫療、衛生,以及食物營養等條件的限制,人口增長面臨許多嚴峻的挑戰。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新生兒會在一年內死去,即使僥倖成活到一年,他們中的一半也會在成年前夭折。因而,為了繁衍自己的後代,幾乎每對夫婦平均生養四到五個孩子。
漢洲自建基立業起,雖然經歷過幾次對外戰爭,但都未大範圍的波及到本土,基本上保持了一個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再加之政府也未過多“苛政殘民”的舉措,反而有諸多惠民利農政策和措施,使得整個漢洲本土農業發展獲得了長足的進步。
隨著農業的發展和食物供應穩定提升,漢洲本土和幾個海外領地陸續開始出現生育高峰。三年前,新生兒超過兩萬,去年達兩萬四千,到了今年,可能會接近三萬。一旦結了婚,大部分夫婦都會在婚後頭一年迎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然後有規律地每隔一段時間就生下更多的子女。因而,在漢洲本土的許多居民點和城鎮,就會看到許多婦人要麼正在哄孩子,要麼正在喂他們吃奶(哺乳期內母親們一般不會再懷上另一個孩子,這短時間一般為6到18個月)。
在漢洲許多地區,無論是當地政府組織倡導,還是居民自發,村鎮鄉屯裡會有許多專門為三四歲以下的孩子建立的托兒服務,一般會有孩童家長繳納一些托兒費或者提供部分食物,由一些正在懷孕或者處於哺乳期的婦人輪流幫著看管孩童。這些舉措,也為許多家庭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後顧之憂,使得部分母親毫無後顧之憂地懷上下一個孩子。
就在高喜全等一眾農戶結束春耕活動,準備好好歇息幾天時,從大興府下來的農事官和農業專家卻開始動員轄下各地農戶,將各自所屬份地中暫時處於休耕的田地裡進行輪作蕪菁或者苜蓿草,為各地鄉鎮和牧場裡邊牲畜提供過冬飼料。
之所以開始提倡輪作,淘汰了每隔兩三年的休耕土地的做法,此舉可以大大增加了土地的利用率,還能直接提高了農民的收入。
為了恢復土壤肥力,農戶在各地農事官員和吏員的指導下,開始在所屬份地裡種植蕪青等飼料作物或苜蓿等特種草類,將其作為草地,從而供養更多的牲畜。蕪青等作物是家畜過冬時節的絕佳飼料,此前由於這些作物的貴乏,漢洲東部的部分農場和牧場很難維持大量家畜。
另外輪作耕種的蕪青的塊根還可以熟食或用來泡酸菜,作為食用蔬菜,肥大肉質根供食用。蕪青的根以及葉子都可食用。而且,蕪青還可藥用,花性味辛、苦,性平,無毒,具有耳聰明目、輕身的功效,加水煮汁服用,可以除腹內痞塊積聚,服少許可治霍亂導致的胸腹脹悶。
蕪菁又名蔓菁,俗稱大頭菜。大頭菜也是一種大眾菜,產量高、品質優,荒年災年的時候可以代替糧食,活人無數。但是明代以前,大頭菜只能在北方生存,若在南方種植,大頭就變成小頭。
原大明崇禎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徐光啟經過不斷的耕作試驗,選育良種,適應時令,改進栽培技術,終於成功讓蕪菁一路向南,在南方,小頭終於長成大頭,從此被人稱為大頭菜。
他所著《農政全書》中的《蕪菁疏》就有詳細說明。
此前十餘年, 漢洲本土可謂風調雨順,無數的荒地經過數年的墾殖和積肥改良,所產糧食逐年提升,畝產雖然比不得大明數千年耕耘後的熟地,但憑藉著廣種薄收,還是讓逐漸增多的漢洲民眾不虞溫飽。
因而,分得了土地的農戶因為人力所限,往往會有三成以上的農田處於休耕狀態。
但去年延續到目前的大範圍旱災,驟然讓漢洲上下所有民眾產生了恐慌的心理,擔心大明那般持續十數年的各種災情在漢洲大陸上演。因而,各級政府在增加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外,還加大了對牲畜家禽飼養的支援力度。
過去那種比較粗放型的牲畜放養模式,雖然比較省力,但缺乏專用飼料的餵養,牲畜的生長和繁殖自然會變得有些緩慢,不利於種群的快速擴大。既如此,莫如將農戶手裡休耕狀態的田地裡輪作蕪青或苜蓿等作物,不僅能為牲畜提供大量專用飼料,還能改善土地肥力。
輪作耕種帶來的好處不止在於從休耕的土地上培育數量更多、品種更佳的牲畜這一條。將家畜融入常規農業生產,而不是單獨養殖,可以生產更多的肥料,直接提升土地肥力,對於下一階段的糧食種植大有裨益,耕地生產力由此得到有效提高。
簡而言之,土地裡一直生長著有用的東西,它的肥力不斷提升,牲畜和穀物的產量都得以增加。
實行輪作倒茬,秋翻冬灌,增施有機肥,提高地力,對整個漢洲農業的持續性發展,有著極大地促進和提升作用。